每个爱踮脚的人,时间长了可能要面对这4种风险,劝你悠着点
更新时间:2025-03-10 14:37 浏览量:7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日常生活里都会不自觉地踮脚,可能是为了拿高处的东西,也可能是穿高跟鞋养成的习惯,还有的人觉得踮脚站立能“拉伸腿部线条”,甚至有人认为踮脚走路可以锻炼小腿肌肉,改善血液循环。
但踮脚这个动作,看起来简单,做多了却可能带来一系列风险,尤其是长期踮脚站立或走路,影响的可能不仅仅是小腿肌肉,足底、膝盖、腰椎,甚至血管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长期踮脚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小腿肌肉的异常紧张。
人体的小腿后侧有一块重要的肌肉群——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它们的作用是控制脚踝的运动,让人能够顺利站立、行走、跳跃。
但这些肌肉并不是设计来长时间保持收缩的,踮脚时,腓肠肌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如果时间过长,肌肉会适应这种状态,变得过度发达、紧绷,最终可能导致小腿肌肉失衡,使得腿部的受力不均衡,甚至影响膝盖和脚踝的稳定性。
研究显示,长期踮脚站立的人,腓肠肌的紧张度比普通人高出15%~20%,这意味着小腿肌肉的柔韧性下降,运动时更容易出现拉伤、痉挛,甚至影响行走时的步态。
小腿紧张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足底压力的分布异常。
正常情况下,站立时脚掌的受力应该是前脚掌和脚跟均匀分担,而踮脚站立时,前脚掌承受的压力比平时高出2~3倍。
长时间这样,足底的肌腱会受到过度牵拉,尤其是足底筋膜,这是一层连接脚跟和脚趾的重要组织,负责缓冲步行时的冲击力。
如果足底筋膜长期处于拉伸状态,容易出现足底筋膜炎,表现为脚后跟刺痛、早晨起床第一步特别疼、长时间行走后足底酸胀。
研究发现,长期踮脚站立或穿高跟鞋的人,足底筋膜炎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30%,如果症状加重,可能还会发展成慢性炎症,甚至影响正常行走。
除了小腿和足底的影响,膝关节和腰椎也可能受到牵连。
踮脚站立时,人体的重心会前移,为了维持平衡,膝盖会不自觉地稍微弯曲,而腰部会有一个代偿性的后倾。
这种姿势短时间内影响不大,但如果是长期踮脚,膝盖和腰椎的受力模式会被改变,最终可能导致膝关节压力增加,腰椎过度前凸。
研究显示,膝关节的半月板在长期受力不均的情况下,会加速磨损,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关节软骨本就开始退化,长期踮脚可能会加快膝关节的老化速度,甚至引发膝关节炎。
腰椎方面,长期踮脚站立会让腰部肌肉持续紧张,导致下背部的负担加重,可能引发慢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
医学研究表明,腰椎前倾角度增加5°,腰椎间盘的压力就会增加10%~15%,如果本身有腰椎问题,长期踮脚可能会让疼痛加剧,甚至增加神经受压的风险。
除了肌肉骨骼的影响,血管健康也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踮脚时,小腿肌肉会长时间保持收缩,而小腿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它的收缩可以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
但如果小腿肌肉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静脉的回流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增加静脉曲张的风险。
研究发现,长期踮脚站立的人,腿部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20%~30%,尤其是本身就有静脉功能不全的人,长时间踮脚可能会加重静脉压力,使血管壁变得更脆弱,甚至出现腿部水肿、酸胀、皮肤色素沉着等问题。
另外,有些人喜欢通过踮脚来缓解腿部疲劳,觉得这个动作能“活动小腿肌肉”,但如果方法不对,可能适得其反。
踮脚时,如果没有充分放松小腿肌肉,反而会让肌肉更紧绷,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肌肉劳损,影响腿部的灵活性。
对于喜欢锻炼的人来说,如果运动前后经常踮脚,但没有配合足够的拉伸,可能会让小腿变得僵硬而不灵活,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
研究表明,缺乏拉伸的小腿肌肉,在高强度运动后,受伤的概率会提高40%,尤其是跑步、跳跃等需要小腿力量的运动,更容易出现腓肠肌拉伤或跟腱炎。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踮脚站立、走路可能带来小腿紧张、足底压力异常、膝腰受力增加、血管循环受阻等问题,那是否意味着完全不能踮脚?
研究发现,合理的踮脚运动确实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前提是控制好频率、强度,并且结合适当的拉伸。
如果想通过踮脚来锻炼腿部力量,应该搭配小腿拉伸、足底按摩、适量行走,避免长时间让小腿肌肉处于紧绷状态。
相比无意识地频繁踮脚,是否有更科学的方法,能够既锻炼小腿力量,又不会增加肌肉和关节的负担?
研究表明,小腿力量训练应结合静态和动态拉伸,比如小腿踩台阶拉伸、脚跟着地抬起脚趾的动作,这些方法能更有效地放松肌肉,减少足底和膝关节的压力。
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运动方式,既能改善小腿的灵活性,又能避免长期踮脚带来的健康风险,或许才是更合理的选择。
[1]踮脚养生益处多[J].农村新技术,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