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艺术与人性中的几位民国才子佳人,书画俱佳!
更新时间:2025-04-12 05:26 浏览量:6
徐悲鸿与蒋碧薇
张道藩、徐悲鸿、蒋碧薇、孙多慈,民国时期的才子佳人,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堪称民国时期最复杂的多角关系之一,涉及艺术、爱情、背叛与人性挣扎。
蒋碧薇原名蒋棠珍,出身江苏宜兴书香门第,13岁与查家公子订婚。徐悲鸿因与蒋家交好,以才华吸引蒋碧薇,两人于1917年私奔日本,后辗转法国留学,度过清贫但相爱的岁月。徐悲鸿曾为她刻水晶戒指,画作《持扇女像》等均以她为原型,称其为“缪斯”。
徐悲鸿与孙多慈
1930年徐悲鸿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期间,恋上18岁的学生孙多慈,甚至为她改名、赠刻有“大慈大悲”的戒指。蒋碧薇得知后激烈反对,烧毁孙多慈赠送的枫树苗,阻挠其留学,甚至致信孙家父母迫其嫁人。
徐悲鸿两次登报声明与蒋碧薇仅为“同居关系”,彻底激化矛盾。蒋碧薇最终于1945年提出离婚,索赔100万元、40幅古画及每月生活费,徐悲鸿为此日夜作画,积劳成疾。
张道藩与蒋碧薇
张道藩(国民党高官,曾任中央宣传部长),早年留学法国时便暗恋蒋碧薇,但彼时她与徐悲鸿感情尚好。1937年抗战期间,徐悲鸿疏于家庭,张道藩趁虚而入,与蒋碧薇发展为情人关系。两人以“宗”与“雪”互称,留下2000余封情书,信中极尽缠绵。
张道藩虽有法国妻子素珊,却以仕途为由拒绝离婚,维持“一夫二女”的畸形关系。素珊曾质问蒋碧薇“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蒋则以金钱补偿试图缓解愧疚。1958年,张道藩因舆论压力与蒋分手,晚年病重时蒋仍前往照顾,但至死未获名分。
张道藩书
蒋碧薇对徐悲鸿的背叛采取了极端手段:公开羞辱孙多慈、索要高额离婚赔偿,甚至退回徐悲鸿的画作要求重绘。徐悲鸿晚年为履行赔偿协议劳累早逝,蒋则靠变卖其画作维持生计。
至晚年,蒋碧薇出版回忆录《我与悲鸿》《我与道藩》,公开2000封情书,引发张道藩强烈反对。书中将徐悲鸿塑造成薄情者,对张道藩则美化深情,被指“自我感动”。张道藩曾要求“死后出版”,但蒋坚持公之于众,称“黄泉路上无老少”。
徐悲鸿书
孙多慈作为徐悲鸿的学生,因师生恋卷入了这场风波,遭蒋碧薇打压后被迫嫁给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徐悲鸿试图挽回未果,晚年孤独终老。孙多慈后成为知名画家,但情感经历始终被视为悲剧。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与情感矛盾导致他在业界口碑不佳。他对艺术的狂热导致家庭疏离,两段师生恋(蒋碧薇、孙多慈)均以私奔或争议收场,凸显艺术家感性与责任的冲突。
蒋碧薇
可悲的是蒋碧薇,从为爱私奔到沦为情妇,她一生向外求索爱情,却陷入自我消耗,晚年孤独终老,卧室仍挂徐、张二人画像。
而张道藩的功利主义使得他对待婚姻的态度冠冕堂皇。他以政治前途为借口维持婚外情,折射民国官僚阶层对女性情感的利用。
孙多慈
民国时期的这段纠葛,充分展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碰撞下知识分子的情感困境。徐悲鸿的艺术成就与情感缺陷、蒋碧薇的敢爱敢恨与偏执、张道藩的权谋与懦弱,而共同构成一幅复杂的人性图景。
这场无声的战争,似乎没有胜利者。但最大的受害者应该是孙多慈,作为一代才女的她,因爱上自己的老师,深陷三角苦恋,蹉跎十年岁月,最终嫁给带着3个孩子的大龄鳏夫,晚年在老师去世后,郁郁而终。
下面分享一组他们的书画作品。说实话,张道藩和孙多慈的绘画作品还是很有功力的,看看孙多慈画的马,比徐悲鸿的怎么样?
徐悲鸿作品欣赏
徐悲鸿画《张道藩像》
徐悲鸿《琴课》(蒋碧薇)
徐悲鸿画《蒋碧薇像》
《猫石图》
徐悲鸿为孙多慈父母祝寿
徐悲鸿画《孙多慈像》
张道藩花鸟作品欣赏
《富贵康寿》
《荷花图》
《凤尾花》
齐白石赠张道藩作品《秋菊艳艳》
齐白石为张道藩治印
张道藩书
孙多慈绘画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