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社旗:社旗山陕会馆匾额“既和且平”的多维文化解读
更新时间:2025-03-09 19:50 浏览量:8
社旗山陕会馆匾额“既和且平”的多维文化解读
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上的“既和且平”匾额,是清代晋陕商帮文化的精神象征,其内涵远超字面意义。这块题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浩生社敬献的匾额,既是对戏曲艺术的规范,也是商业伦理的凝练,更是社会和谐理想的投射。
一、戏曲艺术的和谐规范
作为悬鉴楼戏台的屏上匾额,“既和且平”首先指向戏曲表演的艺术准则。其语出《诗经·商颂·那》“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原指音乐与仪式的和谐统一。在会馆的戏曲空间中,这一理念被具体化为三重艺术规范:
1. 剧本与表演的平衡:戏楼两副对联“还将旧事从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与“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强调戏曲需兼具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
2. 文武场域的配合:传统戏曲中,“文场”(吹拉弹拨)与“武场”(锣鼓打击)需协调统一,匾额提示演奏需达到“和而不乱,平而不滞”的境界。
3. 道德教化的功能:戏台石栏雕刻的《渔樵耕读》《赵匡胤输华山》等故事,通过“高台教化”传递忠孝节义,而“既和且平”则成为观演空间的道德基调,引导观众在艺术审美中感悟伦理价值。
二、商业伦理的实践准则
山陕会馆作为清代商帮的“民间商会”,匾额更是商人自我约束的宣言。赊店古镇作为万里茶道枢纽,鼎盛时商号逾千家,日均流动银两达十万。在此背景下,“和”与“平”被赋予具体商业内涵:
1. “和”的共生智慧:
同行协作:晋商“相与”制度强调互信合作,避免恶性竞争;
顾客亲和:商家需“和颜悦色”,以诚信揽客,如“泰顺馆”油馍店以足秤赢得口碑。
2. “平”的公平原则:
度量统一:会馆碑刻《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规定“戥秤以十六两为准”,严惩缺斤短两;
价格公允:《公议杂货行规碑》禁止囤积居奇,要求“随行就市”。
这种“义中取利”的伦理,通过关公崇拜(忠义象征)与建筑装饰(如算盘、钱串雕刻)得以强化,形成非正式制度化的商业信用体系。
三、社会文化的包容理想
“既和且平”的终极指向是社会和谐,其文化根基在于中国传统的“和合”哲学。会馆通过多重符号构建了这一理想:
1. 关公信仰的多元融合:关羽被儒释道共同尊奉为“武圣”“财神”,其忠义精神成为跨地域、跨阶层的文化纽带,既凝聚山陕商帮,也促进南北客商的文化认同。
2. 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图景:建筑装饰中,“龙凤呈祥”“渔樵耕读”等题材,以及“八爱图”(爱梅、爱鹤等),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呼应《易经》“和实生物”的哲思。
3. 跨地域治理的实践:会馆碑刻不仅规范商人,还约束官府(如《过载行差务碑》),形成“官商共治”的秩序,体现“履中蹈和”的社会平衡之道。
结语: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既和且平”匾额既是艺术、商业、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传统智慧的现代启示。其“和而不流,平而不陂”的理念,对当代商业伦理建设(如诚信体系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如非正式制度研究)及社会和谐治理(如多元文化共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正如社旗古镇以“诚信商埠”焕发新生,这块匾额所承载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文明延续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