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灵素|“尧臣玩砂”戏泥骋怀——吕尧臣大师“游艺”浅析
更新时间:2025-04-18 09:33 浏览量:1
虽然年过八旬,但吕尧臣大师依然充满活力。每次见到他,总会有新的惊喜。
春茶尝鲜之际,有幸欣赏到吕尧臣大师的新作《清泉壶》。这把壶,将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紫砂的语言翻译出来,化为立体的画卷:壶身上,一轮明月,从松针间透过来,在黑暗里发出清幽动人的光亮。原来这轮明月竟是用夜光宝石做成!吕尧臣大师开心地说:“四五十年前,我就有这个想法,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材料,现在终于找到了。”
还有一个小发现,《清泉壶》的底款,不是人们常见的“尧臣壶”“尧臣陶艺”,而是“尧臣玩砂”。吕尧臣大师告诉我,这个印款是去年夏天启用的。他说,现在我是用“玩”的心态来创作,状态很放松,因此请人刻了这方印章。
玩,对艺术家来说就是在创作中保持着一种精神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非功利的超脱态度,使艺术家能够摆脱世俗的羁绊,实现来自生命与感性的审美自由。“尧臣玩砂”,表明吕尧臣大师的创作进入了游艺境界。
游艺,凝结着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孔子最早从哲学层面对游艺作了诠释,认为游艺是拥有明道仁善之德的人所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无论是孔子的“游于艺”,还是庄子的“逍遥游”,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追求一种蕴含情理交融、天人合一、技近乎道的“游艺”范式,那就是在心物交融的精神状态下,无拘无束地体验生命的快乐。游艺,意味着生活的乐趣,精神的解脱,身心的激发和释放,忘却忧愁和烦恼,甚至是时空的存在。
在艺术创作领域,“游艺”指的是在无拘无束、毫无滞碍的状态下进行的创作,是自由愉悦的,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技巧展现与精神活动的无违融合。步入晚年的吕尧臣大师,依然创作热情不减,新作不断,《游湖借伞》《连年有余》《更上一层楼》《蛙声出山泉》《将进酒》等作品问世,让人惊喜连连。他通过与紫砂泥料的互动和探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灵感和情感。在他的手中,紫砂泥仿佛有了生命,随着他的心意流转、变化。这就是他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与其他没什么关系。
艺术创作需要技巧,但更需要超越技巧。真正做到“游于艺”,即意味着进入了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现今吕尧臣大师的创作,对于艺术保持着一种超脱于功利之外的喜爱。这能更接近艺术所带来的自在心性。他的作品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丰富生命气息和文化气息。这些作品是技艺与心灵的交融,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是吕尧臣大师“游艺”的实践基础。他深谙传统紫砂艺术的真谛,对传统器型、工艺、装饰手法都有深入地研究和把握。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紫砂艺术的精髓:古朴典雅的气质、精致细腻的工艺、含蓄内敛的美学追求。这些传统元素,构成了他艺术创作的根基。但吕尧臣大师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传承。他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予紫砂艺术新的生命力。他创造性地将现代审美元素融入传统器型,使作品既保持古典韵味,又具有现代气息。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的升华。
对生命本真的艺术表达,是吕尧臣大师“游艺”的精神追求。他的近作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他对生命、自然、文化等思考所作的视觉呈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通过紫砂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对生命本质的礼赞,深刻揭示了艺术创作与自然、心灵之间的紧密联系。
吕尧臣大师的紫砂艺术,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他晚年创作中所呈现的游艺精神,对当代紫砂艺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技艺,更需要心灵的投入和生命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程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