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豫北到陕北——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程大利工作室乙巳春研学
更新时间:2025-04-18 15:23 浏览量:2
程大利先生作品
太行春行记
乙巳三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诸学员随导师程大利等先生,自京赴豫北入太行,越十日而未觉其久。山岚吞吐,恍若太虚之境;泉石交鸣,浑忘鹤发之年。
若夫春山初醒,万类昭苏。野桃灼然,似荆浩散锋点苔;草坡返青,若大痴淡墨行笔。松柏劲健,承郭熙蟹爪之姿;石壁浑蒙,见王蒙渴笔之趣。每至暮霭四合,群峰化米家烟雨;曦光初露,绝壁现范宽骨力。此般造化,非巨擘不能状其神,非至诚不能得其韵。
昔洪谷子隐此悟“六要”,今见笔痕凿凿图于危崖;常思黄宾虹夜山有得,忽觉墨法历历如在目前。一石一树,俱是古人未竟稿本;半虚半实,皆为天地自然手卷。
杖朝之年,对之如蒙童开笔;三千世界,观来似初识丹青。
噫于兮!太行横绝南北,坐看星霜换劫;画笔传承古今,终留金石精神。登高而立,知宇宙之无限;抚膺长叹,惜光阴之过隙。然则笔墨之道,岂在年齿之长幼?恰如春山写生,坐忘可得万年气象。是为记。
请横屏浏览
学员写生稿
任子萌写生稿
任子萌写生稿
燕守军写生稿
吴碧辉写生稿
闫阿丽写生稿
波浪谷和神树涧
往返十小时,一日胜一周。从地理生态到人文生态,是一次虽疲惫却深刻的田野调查。新鲜的目的地激发着探索欲,正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
波浪谷是黄土高原另类画卷,折带皴、长披麻、雨点皴俱在,处处即见“屋漏痕”。
神树涧的古旱柳与天地较劲了一千年,是毛乌素沙地的奇观。一棵树就是一座碑,躯干中空,盘根错节。以为它死了,却在裂罅中又抽出新枝。苍老,也可以如此伟大。那树皮的皴纹笔笔大篆,古来画家有此状态者罕见,惟黄宾虹翁可与此极致的苍古匹敌。
笔墨,绝不单是描绘造化的工具,而是借自然之形修心的道场。画家若能在此等奇迹前澄怀味象,捕捉到大自然的内在韵律,便真正领悟了谢赫的“气韵生动”。在造化面前,“新”和“旧”都不重要,真实的“我”才是最重要的。石涛的“一画论”——回归天地精神最原始的那道笔痕要契合自己的心灵才具有生命的意义。
黄土坬记
乙巳清明之后,艺术研究院高研班学员随导师又登新程。
陕北形胜,子洲毓秀;裴家湾古,黄土坬奇。高坡揽风云之势,坬源聚丹青之魂。观其地势,塬峁如涛,沟壑似篆。春则黄风漫卷,塑千载之肌理;秋来黍浪翻金,泼五色之斑斓。窟洞叠层,犹存先民智慧;山道盘纡,暗合书画笔意。画家至此,不独摹形貌之苍劲,更得吮精神之浑朴。一抔黄土,一卷史实;几声呐喊,满纸宫商。
写生非止摹形,实为心印;创作即是问道,贵在神遇。晨起对莽原展笔,夜来围画桌谈艺;或悟焦墨似塬峁之峥嵘,或觉飞白类沙石之刻痕。
嗟乎!黄土坬者,非独地貌之称,实乃艺道之符。美食美声,承乾继坤;大开大合,虎啸龙吟。吾辈幸甚,愿携片楮归去,长忆陇上鸿迹;更贮音声在胸,永存高原美图。
导师程大利先生作品
《拟龚贤写太行春深处》
导师程大利先生作品
《黄土坬纪事》
导师程大利先生作品
《榆林石窟所见》
助教郭不老师作品
助教郭不老师作品
助教郭不老师作品
助教蔡亮老师作品
助教蔡亮老师作品
助教蔡亮老师作品
刘相阳老师作品
杜建中老师作品
黄土坬纪事(工作室师生集体创作)
太行三月觅荆关(工作室师生集体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