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映童心 非遗润校园
更新时间:2025-04-19 09:08 浏览量:4
央广网乌鲁木齐4月19日消息(记者姜茸)“孩子们看到皮影人物穿上民族服饰,他们的眼睛都在发光。”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6小学美术教师杨姗说:“我们把新疆元素融入传统故事,让孩子们在演绎中理解文化融合的魅力。这种创新传承,让皮影戏在乌鲁木齐校园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杨姗是76小学美术教师,在爷爷的影响下非常热爱传统文化。2018年清明小长假,她踏上了飞往西安的航班。这位被皮影艺术迷住的90后年轻教师,带着对皮影的文化渴求,敲开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魏金全的大门。七年间,她往返数十次拜师学艺,不仅掌握了华县皮影“推皮走刀”的传统技法,更将丝路风情融入创作,雕刻出带着艾德莱斯绸纹饰的西域人物。
杨姗正在为学生讲解皮影 (央广网记者姜茸 摄)
杨姗表示,在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紧跟时代脚步进行创新才能传承。只有不断探究学习非遗文化,才能将其传承发扬。经过多年努力,2022年,杨姗成为乌鲁木齐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7年,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感受非遗文化,乌鲁木齐市第76小学将皮影课程纳入课堂。
76小学作为“非遗进校园”特色项目,已将皮影戏纳入1至6年级必修课程,构建“感知-传承-创新”三级育人体系。低年级学生认识皮影戏的形态与色彩,体验简单操作,激发兴趣,同时了解皮影戏与传统故事的关联;中年级孩子学习皮影制作基础工艺,掌握简单操作技巧与团队协作,理解皮影戏的文学性与表演性 ;高年级则深入理解非遗保护意义,完成综合性皮影创作项目,尝试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通过分龄化教学设计,让两千年的光影艺术跨越时空,成为小学生触手可及的文化课堂。
“快看!我的小兔子影子会跳舞!”在一年级的教室里,孩子们举着亲手涂色的卡纸皮影,在投影幕布前兴奋地挥动小手。随着《龟兔赛跑》的童谣响起,憨态可掬的动物皮影跃动光影之间,传统非遗以最童真的方式浸润童心。
学生在新疆国际大巴扎表演非遗皮影戏 (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幕布上的皮影翩然谢幕,幕布后的传承永不散场。当一年级学生用童声齐诵“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口诀时,传统文化的光影已悄然照进童心。
光影流转间,文化薪火传。当古老的皮影戏与青春校园相遇,非遗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遥远名词,而成为学生手中可触可感的艺术瑰宝。正如杨姗老师所言:“我们通过‘讲、演、做、玩’的沉浸式课堂,让小学生零距离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在光影交织中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孩子们眼里的光,就是非遗未来最亮的灯。”
学生在新疆国际大巴扎表演非遗皮影戏 (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如今,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皮影传承基地,开发《皮影里的丝绸之路》校本课程,让非遗教育从“活动”升级为“课程”,从“体验”转化为“素养”,建立“传承+创新”的双轨模式。
76小杨文慧书记表示,未来学校将建设皮影数字博物馆,并与陕西华县、河北唐山等皮影之乡开展“云上结对”,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影之美。
学生在校表演皮影剧《逐梦航空,步履不停》 (央广网记者姜茸 摄)
一方白幕,几尺光影;千年非遗,童手新生。以皮影戏为媒,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符号,而是化作可触、可创、可传播的生命力。当稚嫩的双手牵起古老的丝线,在文化传承的星河中,又亮起了一盏属于童年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