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真热闹!“劣迹艺人”复出捞金,有人办演唱会,有人直站C位
更新时间:2025-04-20 15:00 浏览量:3
最近内娱确实热闹!
这里的瓜永远比水果店的西瓜还畅销吗?
因为每次你以为已经吃到最馊的那块时,总会有更劲爆的带着资本包装盒新鲜上市。
最近某位曾经因为"多人运动"上过头条的歌手,居然把演唱会开成了大型"复活节彩蛋现场"。
另一位被实锤出轨的演员,在新剧海报上站C位站得比埃菲尔铁塔还稳。
还有一位“PC用户”李易峰,也开演唱会了!
“疯马秀”营销自己的张嘉倪更是教会了我们“冻龄不如冻地位”。
这时候吃瓜群众手里的瓜突然不甜了——到底是我们金鱼般的七秒记忆在作祟,还是资本这台碎钞机又成功把我们当成了人形ATM?
有网友就开始假如了,如果左边是某艺人被曝光的丑闻热搜截图,右边是他复出后微博评论区的水军发言,你能找出多少条复制粘贴的模板?
别数了,答案在资本的口袋里。
有位娱乐圈资深宣传曾私下透露,现在帮劣迹艺人洗白的套餐服务已经明码标价:
基础包是"情怀杀"短视频轰炸,豪华版包含全网负面新闻下沉服务,至尊套餐还能附赠"业内前辈站台"表演。
这哪是危机公关,分明是《演员的诞生》番外篇。
但观众真的健忘吗?大数据给了我们反常识的答案。
某音乐平台做过实验,把劣迹艺人作品和干净艺人作品混在"猜你喜欢"里推送,结果前者点击率反而高出23%。
这就像明知是垃圾食品,但架不住它加了资本特调的上瘾配方。
更魔幻的是,这些艺人复出后的商业价值往往不降反升——某运动品牌找争议艺人代言后,当季销量暴涨40%,而客服接到道德投诉的比例,还不够凑满一页A4纸。
心理学教授李博士把这个现象叫做"道德近视症":当吃瓜距离超过三块手机屏幕,普通人的道德判断就会自动切换成追剧模式。
就像你不会真的去谴责《甄嬛传》里的安陵容,反而可能给她刷个"重生逆袭"的弹幕。
资本深谙此道,所以他们给艺人设计的复出剧本,往往比宫斗剧还精彩:
先来段"深山支教vlog"展现灵魂净化,接着用"公益直播"表演钞能力变现,最后安排"业内人士爆料"铺垫真性情人设。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连《演员请就位》的评委都得起立鼓掌。
不过这场资本游戏里最荒诞的,是形成了完美的"黑红经济学"闭环。
某位因家暴传闻沉寂两年的演员,复出后片酬反而涨了200万,制片方的解释堪称当代魔幻现实主义:"争议体质自带宣发预算,省下来的钱够再请三个流量小生。"
更绝的是短视频平台的算法逻辑,艺人负面新闻相关的二创视频,播放量经常是普通内容的3-5倍。
这就像在告诉资本:黑粉也是粉,骂流量也是流量,您尽管作,数据掉了算我输。
但别急着把锅全扣在资本头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循环里的"付费NPC"。
当我们在热搜下愤怒评论时,贡献了互动量;当我们点开八卦深扒帖时,输送了广告曝光;甚至现在你读这篇文章时的每一个微妙表情,都在为这场荒诞剧购买门票。
某社交平台高管曾不小心说漏嘴:"其实我们最怕的不是艺人塌房,而是用户突然集体失忆式冷静。"
毕竟,没有观众起哄的马戏团,狮子钻火圈还有什么看头?
在这场大型真人秀里,最精妙的设定莫过于"赎罪券"的互联网版本。
中世纪教会贩卖赎罪券,现代娱乐圈兜售"已付出代价"的叙事:拘留所照片是"受过惩罚",沉默期是"深刻反省",而最讽刺的是律师函现在成了性价比最高的洗白道具。
有网友竟然还总结出魔幻公式:1张立案通知书+3个月冷处理+5篇公关稿=满血复活大礼包。
这套路熟不熟悉?像极了小时候你考砸后,主动洗碗一周就能换回游戏机的操作。
那么问题来了,当资本总能赢走我们口袋里的硬币时,有没有可能反手把它变成游戏厅的代币?
其实已经有些聪明的消费者在开发新玩法:
比如把劣迹艺人代言的产品P成段子图二次传播,用魔法打败魔法;或者给他们的复出作品集体打一星但附赠"演技进步空间很大"的彩虹屁。
更绝的是某个小众论坛发明的"赎罪券计算器",把艺人片酬与公益捐款数额做成可视化图表,让洗白话术瞬间变成搞笑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