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巴中 · 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⑥丨折戟沉沙铁未销 ——巴人遗址遗迹
更新时间:2025-04-21 19:23 浏览量:3
历史漫漫,千年而下。去哪里找寻巴文化的印记?
距巴中一千公里以外,山西青铜博物馆里,一场视觉盛宴让人耳目一新:在“巴从西南来——巴人的历史与文化特展”上,160余件来自川渝鄂等地的巴文化文物首次亮相三晋大地。这些文物,出土于巴文化的遗址、遗迹,静静诉说着那曾经辉煌一时的巴国。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巴中,米仓古道蜿蜒如龙,嘉陵江支流纵横如脉,巴文化遗址遗迹众多,成为解码巴文化的活态史诗。
悠悠擂鼓寨
“巴人最早的家园”
溯渠江而上,通江河畔,通江县春在镇擂鼓寨村已闻名逾千年。相传张飞夜过巴州,曾于此山立寨,擂鼓点兵。
村中一处川东北极为普通的小山包,孤峰独出,呈三角形,三面悬绝。这座看起来不打眼的小山包,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擂鼓寨被前来普查的专家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9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擂鼓寨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试掘。考古学家在此发现、出土了2万余件石器、陶器残片,绳纹与刻画纹交织成原始的艺术语言。通过碳十四测定和树轮校对,该遗址绝对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其绝对年代略早于三星堆一期文化。”当年带队试掘的专家孙志斌说,它的发现,将秦巴山区的文明史上溯了2000多年。
“擂鼓寨新石器遗址具有典型的巴人文化特征。”孙志斌说,该遗址分布在离河道、水源较远的山顶西坡或较高的台地,这与巴人的生活环境、文化现象相吻合。
擂鼓寨新石器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四川龙山文化谱系空白,印证巴人择高而居、渔猎农耕的生活方式,被誉为“巴人最早的家园”。
距离此处百余公里,南江断渠遗址里磨制石器场与石斧作坊,则揭示着巴人从渔猎走向农耕的关键转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断渠中原始人的砺石场和生物化石被发现,同时还出土了一大批石锄、石斧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片。这些实物表明,新石器时代,当地古人类利用取水方便的条件、断渠的天然洞面和有利地形聚居于此。
根据断渠及附近地方出土实物推测,原始人群原聚居于断渠天然形成的山洞之间,后为适应地理气候的变化由第一台阶断渠退居到后山第二台阶阳八台高地。四川省考古工作队又在阳八台发掘出土数百件新石器及陶片,更显示出断渠的时代之久远。
阳八台遗址出土的石钺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据国家文物局编纂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记载,目前巴中市发现或试掘的史前人类遗址, 规模较大的除了通江县擂鼓寨遗址、南江县断渠遗址,还有凤凰包遗址、沙泥坪遗址、禹王宫遗址、大梁上遗址、风箱崖遗址、阳八台遗址、恩阳区月亮岩遗址等处。
这些散落在秦巴山地的文明碎片,勾勒出早期巴人的生存智慧,绽放着遥远的文明曙光。
千年米仓道
见证巴文化形成、发展与传播
1月22日晚,在南江县断渠公园,首部巴文化科幻舞台剧《幻享·米仓道》首演。
作为蜀道南线核心干道——米仓古道,又一次进入大众视野。
“我们首次采用三条故事线的并行讲述,以‘忠勇信义,豪放包容’的巴人精神为核心,贯穿整个故事线,用科幻视角构建跨越千年的巴人故事。”该舞台剧导演秦一文介绍,故事以巴人后裔风天佑为纽带,跨时空连接华夏民族始祖伏羲、当代巴人科学家何画一、古代巴人首领廪君,依托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故事主要环境,项目经过两年时间的打磨,最终得以呈现演绎。
作为蜀道南线的核心干道,米仓古道自夏商时期由巴人开辟,因翻越米仓山得名,古称“大行道”。作为连接中原与巴蜀的核心通道,米仓古道北起陕西南郑,南至巴州江口,250公里的石板路上镌刻着千年兴衰,是巴文化形成、发展与传播的“动脉”,其作用贯穿军事、经济、文化、精神多个维度。
米仓古道阎王碥古栈道段 何嗣猛摄
米仓古道见证着巴人的兴衰荣辱。
寒溪河段栈道孔、桥桩孔及阎王碥古栈道、黄梅溪古码头纤夫道等遗迹,折射出米仓古道开凿的艰辛和曾经的繁华。商周时期,巴人通过此道参与武王伐纣(《史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汉代成为刘邦“北定三秦”的粮道(萧何经此道转运巴粮至汉中),三国时张飞据守米仓道击退张郃,南宋抗蒙、川陕苏区红军活动均以此为军事命脉。如今在南江寒溪河床上,4座汉代栈道桥桩孔仍在诉说“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的传奇;通江得汉城的三面临崖地势,依然能让人想见南宋抗蒙将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壮烈。
这条黄金通道不仅是军事要冲,更是文化熔炉。
巴人在此创造了“前歌后舞”的巴渝舞,其刚烈的节奏演变为今日的薅草锣鼓与抬工号子。而沿道兴起的白衣古镇、恩阳古镇,至今保留着“一进三退堂”的四合院格局,青瓦粉壁间回荡着千年商韵。
古物古村落
巴文化留存的活化石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从石器时代的火塘到红军的标语,从青铜剑的虎纹到摩崖的飞天,巴文化的“活化石”在诉说着这片土地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在擂鼓寨、阳八台、月亮岩和断渠等地发现新石器时期古人类聚落遗址,与青铜文化瑰宝一起,成为巴国兴衰的器物见证。
位于宣汉巴人博物馆里巴人标志性兵器——青铜柳叶剑,剑身宽薄,中脊两侧有血槽,表面铸有手心、虎纹、鸟纹等符号,与《后汉书》“巴师勇锐”记载相呼应。
位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的铜俎豆夹组合,作为战国时期的餐饮用具,被戏称为“巴王的小餐桌”,也与《周礼》中记载的“馈食之豆”相对应,充分反映古时巴人餐饮习俗和祭祀礼仪。
虎钮錞于,战国时期青铜乐器,顶部铸腾跃状虎钮,虎身饰云雷纹,器身刻巴蜀符号,诉说着巴人崇虎图腾的体现,相传巴人先祖廪君化虎,此器用于祭祀、战争号令。而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狩猎纹铜壶、郢陶范等文物,更是融合巴地战争、狩猎场景与中原礼乐元素,反映巴楚文化交流与商业发展。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谓一定派别,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气候物产。”
传承巴文化而下的建筑样式,必然也与众不同。在通江县梨园坝村,完整保存着“看宅下基”“上梁立柱”的建房仪式,干栏式吊脚楼与半洞穴民居相映成趣。
通江县泥溪镇梨园坝村传统民居
巴中有保存完好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巴中市、通江县)、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恩阳古镇、白衣古镇、毛浴古镇)、历史文化街区6处、历史建筑91处。这些历史文化城镇和传统村落,因战火兵灾破坏,明代以前保存下来的较少,现存的传统民居多为清代中后期的建筑,至今也不过200年左右。
这些民居建筑中无不包含有传统建房择地舆地文化、拜祭神灵的民间信仰文化、建造柱础的仰韶文化、注重纹饰的美学文化和讲究天圆地方人和的儒学文化,成为巴文化留存的“活化石”。
当晨曦掠过南龛摩崖,当暮色浸染米仓古道,这片土地始终在诉说:巴文化从未远去,它早已融入山川血脉,成为中华文明最独特的基因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