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金日成为让金正日接班有多拼?

更新时间:2025-03-10 19:23  浏览量:8

1969年,金日成的办公室内,一份关于金正日与女演员成蕙琳恋情的报告摆在他的桌前。

这位从革命斗争中走出来的领导人,如今却被一个家庭风波困扰。

金正日作为接班人的地位,是否因此受损?这一切,金日成显然不能轻易容忍。

随即,他下令调整劳动党艺术局,换上一批“根正苗红”的年轻演员,表面是文艺圈的简单调整,实则是为接班铺路的第一步。

这仅仅是金日成长期“影子培养”计划中的一小部分。

金正日的接班之路并非一蹴而就。从金日成精心策划的大学生涯,到为其腾出外交要职,再到巧妙利用党内危机,金日成一步步将自己的儿子推向权力顶峰。

金日成的精心策划和不懈努力,究竟为金正日的顺利接班铺就了哪些“防弹”路径?

1969年的平壤,金日成待在办公室里,脚下不停地来回走动,步子不算快,但每一步都踩得地板微微作响。

他手里紧紧捏着一份薄薄的报告,纸张边缘已经被他的手指攥出了褶痕。

报告的内容很短,却足够让他停不下来——他的长子金正日,竟然跟一个已婚女演员成蕙琳搅和到了一起。

成蕙琳不是普通人,她是朝鲜文艺圈里有点名气的演员,早就嫁了人,这事儿要是传出去,影响可不小。

金日成从白头山密林里带着队伍打出来,一路风风雨雨,什么样的硬仗没见过,可眼下这桩家务事却让他眉头紧锁。

他转身走到办公桌前,手指敲了敲桌面,声音短促而干脆,随后拿起电话,叫来了秘书。

秘书推门进来时,金日成已经坐回椅子上,手指交叉放在桌上,目光盯着那份报告。

秘书站得笔直,等着指示。金日成抬起头,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商量的语气,说了一句:“让劳动党艺术局重新挑一批根正苗红的年轻演员。”

秘书低头应了一声,转身就出了门,没多问一句。

这话听起来像是随便一提的人事调动,艺术局本来就负责文艺工作,换批演员也不算什么大事。

可实际上,这句话后面藏着更大的盘算。朝鲜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是他亲手搭起来的,世袭体制是他定下的基调,金正日作为长子,早晚要接这个班,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这套体系出岔子。

成蕙琳的事不能再拖,他得赶紧把局面收拾干净,换一批背景清白、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牵扯的演员进来,既能堵住闲话,也能给金正日铺出一条更稳当的路。

这不是金日成第一次为金正日操心铺路。

早在金正日还在金日成综合大学读书的时候,金日成就已经开始让他接触一些重要的事务。

那时候,金正日还没毕业,年纪轻轻就被安排参与《血海》和《卖花姑娘》这两部革命歌剧的创作指导工作。

这两部歌剧在朝鲜可不是普通的文艺作品,每场演出都得经过层层审查,台词和旋律都得灌满革命气息,全国上下巡演时,观众得坐得整整齐齐,连鼓掌都得有节奏。

金日成让金正日掺和进来,不是随便让他玩玩,而是有计划地让他上手这些项目。

文化这东西能聚拢人心,谁要是能管好这块,谁就能攒下不小的政治资本。

金正日通过这些项目,不光熟悉了宣传工作的套路,还跟文艺圈的骨干搭上了线,那些导演、演员、编剧,后来不少都成了他的支持者。

这哪是简单的文艺活动,分明是金日成给儿子搭的一个训练场,让他一边学一边干,慢慢在党内站稳脚跟。

到了1972年,金日成又搞了个大动作,推动修改宪法,正式设立了国家主席这个职位。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让中央权力更集中,可实际上,他是给未来的世袭制铺路,让金正日接班有个名正言顺的框架。

金日成的政治算盘打得从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1973年,朝鲜驻华大使突然被撤了,外界还摸不着头脑,可这背后其实是金日成早就盘算好的。他把大使这个位置腾出来,就是为了让金正日能插手外交部的事务。

为了保证儿子接班,他从1972年开始,就陆陆续续调整了38个关键岗位,把原来的老面孔换掉,塞进了一批绝对忠于自己的亲信。

这些人分布在劳动党的各个部门,从宣传部到组织部,再到安全部门,个个都是金日成信得过的老部下。

比如,1974年,他把原来的宣传部副部长调走,换上了跟金家关系密切的李永浩;1976年,又把安全部门的一个头头替换成金正日早年在大学时就认识的崔英林。

这些调整看着零散,可加起来就像给金正日量身定做了一件政治防弹衣。

到了1980年党代会,金正日站上台前,这些亲信已经把党内的重要关卡牢牢守住了。

金日成从60年代开始布局,先是让金正日接触文艺,再到外交,最后到党内人事调整,每一步都踩得稳稳当当。

金正日的感情问题差点让金日成的接班大计翻了船。

成蕙琳的事在1969年闹出来后,传得沸沸扬扬,她毕竟是个有夫之妇,还是文艺圈的公众人物,这事儿在党内传开后,有些老干部开始嘀咕,说金正日这作风是不是不太靠谱。

金日成听到风声后,立马采取了行动。他没直接冲着金正日发火,而是把弟弟金英柱推了出来。

1970年,金英柱被提拔成了组织指导部部长,这个位置在劳动党里可是实打实的大权在握,管着干部任免和党内纪律。

金日成这么干,是使了一招“以退为进”,表面上让金英柱出来挑大梁,稳住那些质疑的声音,实际上是给金正日争取时间,把成蕙琳这事的影响压下去。

金英柱上任后,果然忙着整顿干部队伍,党内那些闲话也暂时消停了。

金正日这边也没闲着。他知道光靠老爹撑腰还不够,得自己动手把路走宽。

1973年,黄长烨发表了一篇关于意识形态的文章,本来是党内讨论用的,可金正日瞅准了机会,拉上妹夫张成泽一块儿发力。

黄长烨那篇文章里有些提法跟金英柱派系的思路不太合拍,金正日和张成泽就借着这个由头,发起了反击。

他们先是在党内会议上放风,说金英柱这帮人思想不够纯正,执行政策有偏差,接着又找了几件具体的事儿,比如1972年金英柱手下有个干部在地方上搞错了宣传口径,直接拿来当证据。

到了1973年底,这场风波越闹越大,金英柱派系的几个核心人物,像副部长朴永国和地方书记金泰焕,一个个被调离岗位,有的干脆被打发到乡下劳动改造去了。

这场清洗干得干净利落,金正日的地位一下子稳了不少。

金日成的深谋远虑可不只是盯着接班人那点事。1953年,朝鲜战争打得难解难分,停战谈判却卡住了壳。

美国那边甩出一个方案,说要遣返八万三千名战俘,数字听着挺唬人,可金日成压根没买账。

他跟毛泽东站在一条线上,力主“以战促和”的路子,直接把美国的提议给否了。

这事儿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朝鲜战争刚打完,战场上的硝烟还没散尽,中朝边境那块地儿对朝鲜来说就是命根子。

金日成很清楚,要是真按美国的方案走,边境的战略缓冲区就保不住了,朝鲜的安全底线得直接暴露在美韩眼皮子底下。

他硬顶着压力,坚决不松口,最后停战协议签下来,中朝边境的鸭绿江沿线还是牢牢攥在手里。

到了金正日上台搞“先军政治”,把军队摆在国家头等位置,这套思路其实早在1953年就有了影子,金日成那时候的决策等于给儿子留了个现成的底子。

时间拉到1991年,苏联轰然倒塌,朝鲜的日子一下子不好过了。

过去靠着苏联撑腰,经济还能凑合运转,可这下外援没了,国内粮食产量又跟不上,经济眼瞅着要崩盘。

金日成没乱了阵脚,他顶着压力推出了“苦难行军”的口号,号召全国上下咬牙自力更生。

这可不是光喊喊口号就算了,他手上还攥着另一张牌——核试验。

1993年,朝鲜第一次退出《核不扩散条约》,放出风声要搞核武器研发,紧接着1994年又跟美国杠上了,逼着对方坐下来谈。

这步棋走得险,美国那边反应激烈,国际制裁一波接一波,可金日成硬是扛住了。

1994年7月7日,事情突然起了变化。

金日成的老战友赵明选因为医疗事故没了,这事儿来得太突然。

赵明选是朝鲜战争时期就跟着金日成打天下的老兄弟,1953年停战谈判时还一块儿出过力。

医院那边说是手术失误,赵明选没抢救过来。消息传到金日成耳朵里,他当场拍了桌子,要彻查医院的责任。

7月7日深夜,他还在办公室翻着赵明选的档案,旁边放着一堆医院的报告,可还没等他把问责的事安排下去,心脏病就发了。

7月8日早上,金日成没了,享年82岁。金正日就这样接了班,那时候朝鲜正赶上经济崩溃,外加连年自然灾害,日子苦得没法说。

回过头看,金日成从60年代开始给金正日铺路,1994年他走得突然,可金正日手里的底牌早就攒齐了,从“先军政治”到核试验的路子,全是金日成一步步带出来的。

参考资料:[1]金日成 金正日 父子领袖传奇[J].国家人文历史,2012(1):22-23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