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从书法小白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五年师恩长卷

更新时间:2025-05-06 09:34  浏览量:7

五年前那个夏日的午后,在山东省女企业家商会的一次公益讲座上遇见了戴丕昌教授。他温文尔雅,谈吐间自有儒者风范。每论及书法,眸中便漾起温煦的光,如见故人,如晤知己。历代碑帖名迹,从他口中娓娓道来,竟似家珍细数,字字皆有温度,笔笔皆含深情。

他说:“习字乃养心之道,于女子尤宜。”墨香可润容颜,笔意能修气质,这案上风云,原是最上乘的“养颜方”。横竖撇捺间,自有一份从容;提按转折处,暗藏几分优雅。岁月从不败美人,只因真正的风华,是墨韵沁出的光华,是宣纸晕染的芳华。

张月红女士与戴丕昌教授合影

先生更重精神之贵。在他眼中,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通向“诗与远方”的舟楫。世人多求由富而贵,而先生独倡“由艺入道”——以笔墨涵养心性,以诗书陶冶性情。一支毛笔,可写尽人间清欢;半砚松烟,能涤去尘世浮躁。长期练习书法能使一个人从“富”至“贵”,由“贵”“臻”“雅”的人生境界得以升华。戴先生不仅理论水平高,还现场挥毫泼墨,真草隶篆各种书体的作品瞬间跃然纸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他的精彩讲座,像磁铁般吸引着我,就在那个瞬间,我决定追随这位将笔墨化作生命的智者,开启一段未知的艺术旅程。

而今,五年时光悄然流逝,在戴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我在书法的天地里尽情遨游,篆书的古朴、隶书的典雅、楷书的端庄、行书的飘逸,都留下了我探索的足迹。

张月红女士书法作品

(此篆书作品曾作为中华文化礼物,赠予外国友人,以墨韵传递友谊。)

初入师门,戴先生赠我的《古代书论选译》至今仍置于案头。书页间泛黄的批注里,藏着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蔡邕“夫书肇于自然”的哲思,经他讲解化作春风,让我懂得每一根线条都应流淌着天地的韵律;王僧虔“神采为上”的箴言,在他示范时的提按转折间具象化,原来笔墨的灵魂藏在笔尖与纸面的对话里;他常说的“锥界石”的笔意,“迟涩行进”力到毫端的笔法在我临习《峄山刻石》时真切可感。当指尖触到石质及拓片上斑驳的刀痕时,懂得了如何“透过刀法看笔法”。从篆书学习转为隶书、楷书、行书的学习时,忽然明白“粗不为重,细不为轻”书法艺术用笔的丰富多彩及审美境界。

张月红女士书法作品

书法学习的旅程,是戴先生牵着我们的手,从甲骨文的苍茫走向行书的飘逸。记得临习楷书时,他带我们对比初唐四大家与楷书四大家的异同,在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作品里,我感受到了书法的刚柔之道。他说:“选帖如交友,要与自己心性相契。”当我沉迷于褚遂良线条里的优雅与坚韧时,他颔首微笑:“此帖最宜养气,待你写行书时自会明白根基的重要。”如今提笔写行书,方知那笔锋转折间的流畅,原是楷书阶段埋下的伏笔。

张月红女士书画作品—兰草

戴先生常说“以书入画”,他画案上的梅兰竹菊,便是最生动的教材。初次学画兰草,拘谨的线条总显得呆滞,他从不指责,总是鼓励,并不厌其烦地给我示范“起笔如簪花,行笔似游丝,收笔要留三分意。”看着他笔下的兰叶在墨色浓淡间舒展,遒劲有力而生动,想起他常讲的“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郑板桥),我忽然懂得将书法的“中锋用笔”“中侧并用”化作画中的“骨法用笔”。那些在兰花练习中学会的穿插避让,后来竟成了我画山水树木时的“金科玉律”——原来先生早已在看似简单的练习中,为我们铺就了通往更高境界的石阶。

张月红女士临摹作品

戴先生常说“书画同源”,他不仅在书法领域为我们筑牢根基,更在绘画世界为我们开启全新的艺术天地。去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高研班时,他精心设计的“鉴赏认知古代名画—临摹—写生—创作”学习路径,让我们系统地感受艺术的魅力。

张月红女士创作小品

课堂上,他对宋元明清书画大家的佳作如数家珍,从宋人丘壑,元人笔墨,“四王”重传统的精湛笔墨,到“四僧”张扬个性的独特意境,再到沈周画作的严谨厚重,苍劲华滋,每一幅作品都在他的讲述中鲜活起来。

张月红女士创作小品

为了培养我们的艺术鉴赏力,他还亲自带队奔赴北京、上海的博物馆,让我们近距离与古代名家真迹对话。他常说:“学习书画首先要学会鉴赏,能辨其优劣。提高自己的眼力最重要,古人有‘眼鉴、耳鉴、心鉴’之说,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不能看作者头衔有多显要,也不能光看作品的落款是哪位大师而不辨其真伪,不能只‘耳鉴’‘眼鉴’,关键是学会‘心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翰墨功多,师古人,师造化,方能中得心源。真正懂得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用心去感悟书画作品的意境和神韵。”

张月红女士创作作品

五年来,从曲阜孔庙的碑刻到太行山间的写生,从临帖时的反复修改到创作时的小心翼翼,每一次挫折与突破都刻着戴先生的用心。在我因临摹不像而沮丧时,他会给我们讲如何临像,要追求什么样的像,不能“静中求形”要“动中取势”,“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董其昌)当我们学习懈怠时,他常用古人学书“池水尽墨”“笔秃千管”的故事激励我们。也会在我画出满意的作品时,淡淡一笑说:“不错,但要记得,笔墨里要有你自己的心跳。”这种张弛有度的教导,让我明白艺术之路没有捷径,唯有热爱与坚持可抵岁月漫长。

张月红女士写生作品

张月红女士写生作品

如今坐在画室,看着案头先生批改过的习作,忽然懂得他常说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古人的智慧在今人的笔下重生。”他用五年时间,教会我们在临摹中扎根传统,在写生中观察自然,更在一言一行中传递着对艺术的敬畏与热爱。当我把临摹古人的心得融入创作,在笔墨间寻找自己的语言时,终于明白:所谓学习,不仅是技法的积累,更是心灵与传统文化的对话,是在老师的指引下,一步步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声音。

张月红女士在戴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

戴先生常说:“书画是一辈子的修行。”站在五年的节点回望,我何其幸运,在艺术的起点遇见这样一位引路人。他教会我们“取法乎高”的眼界,“临池不辍”的恒心,更用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真正的艺术传承,是像他那样,把对文化的热爱化作春风细雨,滋养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心灵。未来的路还很长,愿我能带着这份师恩,在墨海求索中,既守得住传统的根,也开得出创新的花,让每一笔落墨都成为对热爱最真诚的回应。

张月红女士书画作品

五度春秋,笔墨为证。戴先生用他特有的教学智慧,为我们构建起“技法~美学~人文”三位一体的艺术认知体系。每当提笔创作时,耳畔总会响起他的叮嘱:“笔墨要古,意境要新。”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艺术之路上,先生的言传身教如同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我们既要深研传统精髓,又要寻找个性语言的探索之路。真正的艺术传承,是要让古人的智慧在今人的笔墨中重生。未来的长路上,愿我既能深扎传统的土壤,又能绽放个性的花朵,让每一笔落墨,都成为对师恩最真挚的报答,对艺术最虔诚的礼赞。

作 者 简 介

张月红

山东省女商会书画院院长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美学设计与咨询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抗衰老专家委员会委员

导 师 简 介

戴丕昌,号云峰山人,祖籍莱州。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