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名家:中国最后的大师:60岁才出名,一年后封笔,活到了92岁
更新时间:2025-05-07 05:05 浏览量:7
1978年,李苦禅、袁运甫、祝大年等美术教授结伴到青岛避暑写生。
偶然在一个小型画展上看到好几幅大写意画,几人边看边赞叹太厉害了,再看落款名字张朋,在场没人认识。
事情传回北京,李可染、张仃、吴作人、黄胄等人纷纷赶来青岛观看,张朋才因此出名。
时任文化部长的黄镇就张朋工作一事专作批示致函,将张朋调入青岛大学任美术教授。
那时的张朋,已经60岁,是一名即将退休的小学教员。
在60岁成为美术教授之前,张朋一直都是孤军奋战,他没有拜师,绘画都是自学的。
因为,排在爱好前面的,是一望无尽的贫困。
张朋的家庭负担很重,19岁从青岛铁路中学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学校担任小学教员。
以教授图画课为主,兼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珠算、音乐等几乎所有课程。
由于喜欢且擅长画画,一定程度上辅助了他的数学教学,他能动用线条、空间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许多难题变得直观易懂、生动形象。
学生评价其数学课“很美”,感觉既是开智也是视觉享受。
在无人问津的几十年里,张朋如痴如醉,日夜苦练内功,仅仅是齐白石的荷花,他就临摹了一千多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李苦禅初见就忍不住感慨“白石后一人而已”,但张朋又没有终生待在齐白石的圈子出不来了。
他“入白石”更“出乎白石”,如李可染说过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李可染也学齐白石,李可染最后在恩师的基础上把笔放重放缓,创造出沉郁雄浑的风格。
而张朋学齐白石,弱化了齐白石用笔里的碑味,笔墨中多了渗透金文线条的元素。
他用笔变逆锋为顺锋,用墨变浓重为清淡,因而画风潇洒清健。
所以,李苦禅也说张朋学齐白石“老人形神之似与不似”。
张朋参考齐白石的造型,也是能简则简,能一笔而就,绝不用两笔。
即便在线条复杂的动物画上,张朋也是力求最简,比以简笔为著的动物画家刘奎龄父子还要简。
据张朋的儿子张石回忆,小时候张朋带他去动物园观察动物,每次都是先看,聚精会神地看,再拿出小本速写,线条反复提炼到最简。
他在前人的画面上,努力强调、创造出自己的存在。
实力与努力摆在这里,张朋命中注定会出名,只是早晚的问题。
但张朋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能被发现,早就做好了一辈子平凡到死的准备。
在担任小学教员时,市里多次组织画展,张朋次次认真作画呈上,但无一例外画作没有被高高挂起,都进了废纸篓。
张朋不怒不悲,下次接着画,他不求扬名,只为了同画家们切磋画技。
是金子总会发光,可自己这颗金子埋在土里永远不发光也没事,在一点一点把自己打磨成金子时,他想的就不是等待发光的那天。
所以,在出名之后,两次“进京”的机会,张朋都拒绝了。
当时,时任文化部部长黄镇是准备将他调到北京工作,北京的发展前景不用说肯定比青岛要好,但张朋婉言谢绝。
父母在,不远游,他放心不下老母亲,母亲曾高高地托举着他。
他早就站在最高的地方,看过最远的世界,北京的发展平台再高,都不会高过母亲的肩膀。
后来,李苦禅去世,中央美院计划将张朋调来北京,顶替李苦禅的位置,教授花鸟画。
那时,老母亲已经病逝,但张朋依然拒绝了,妻子和儿子身体抱恙,他放心不下。
晋升机会都不要,房子总该可以收了吧?张朋摇摇头。
张朋在调入青岛大学当教授后,校领导了解到他的住房环境,要给他分房,无论以什么方式赠予,他就是不肯收。
青岛文化名人公寓落成,相关部门专门留了一套给张朋,张朋让给了其他人。
更有港商慕名来求画,愿意用一套新房作为报酬,张朋当场拒绝。
这次甚至直接宣布封笔不画了,为表决心,干脆把画具全送给了学生们。
他生前住的房子,还是60年代一位青岛医生见张朋家里那么窄,连张画案都放不下,把不要的房子闲置出来给他的。
房子不足十平方米,能见之处放着两张小床,墙上悬挂着两幅书法,三张镶在镜框中的彩色照片。
旧桌的玻璃板下压着画的牡丹,上面一个画架孤伶伶摆着,早已没有画具。
来访的客人,不是来要画的,欢迎;要画的,欢迎请走。
1978年出名,1979年就宣布封笔,可哪怕闪退画坛,江湖上依旧有张朋的传说。
陈传席曾把张朋、黄秋园、陈子庄和陶博吾并列为中国画四大“在野派”名家,张朋更是被业内誉为“二十世纪末最后一位中国画大师”。
2009年,张朋逝世,享年92岁。
60岁成名,前60年的寂寞是无可奈何的,后面30多年的寂寞是他主动选择的。
倘若没有早早退出画坛,张朋还有三十多载可以拼搏,或许张朋就能和齐白石、黄宾虹那般赫赫有名。
下面是张朋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