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东方红》油画创作背后的艺术密码(毛泽东画像3)
更新时间:2025-05-07 10:00 浏览量:4
李宗津《东方红》画
在中国美术馆的第三展厅,一幅长172厘米、宽108厘米的布面油画始终吸引着观众驻足。这幅创作于1955年的《东方红》,不仅是中国美术史上毛泽东肖像画的经典之作,更是一代人对红色记忆的视觉注解。当我们透过斑驳的油彩回望历史,会发现这幅作品背后,藏着新中国初期艺术创作的密码。
1950年代的新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时期,艺术家们面临着“如何用画笔描绘新中国”的时代命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宗津,这位曾师从徐悲鸿的油画大家,在接到命题创作任务后,选择以陕北民歌《东方红》为灵感切入点。这种将民间音乐与领袖肖像结合的艺术构思,在当时堪称创举。
李宗津的创作笔记中记载:“要让画面自带旋律感,就像陕北高原回荡的信天游。”为此他三赴陕北采风,在黄土高原的晨曦暮色中捕捉光色变化。据当年参与创作的助手回忆,仅草稿就绘制了37版,反复推敲如何将民歌意境转化为视觉语言。
画面采用12度斜侧视角和1.5米低视平线设计,形成独特的仰视效果。艺术史学家王宏建曾指出,这种构图暗合黄金分割比例:人物占据画面61.8%的纵向空间,既避免顶天立地的压迫感,又营造出“高山仰止”的视觉效果。
背景处层叠的远山运用“之”字形构图,与人物挺立的身姿形成动态平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云霞处理:画家用钛白混合朱砂,以“散锋皴”笔法描绘朝霞,既暗示《东方红》的歌词意象,又通过光色渐变隐喻“黑暗到黎明”的时代转折。
在人物塑造上,李宗津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挥手致意”程式化造型。档案资料显示,他参考了1949年毛泽东视察黄河的老照片,最终选定“双手交握”的谦和姿态。为捕捉动态瞬间,画家甚至用节拍器计算手臂摆幅,确保动作既庄重又自然。
面部刻画更是匠心独运:以赭石色打底,用透明画法叠加12层罩染,在眼窝处保留些许阴影,既突出“夙夜在公”的辛劳,又避免过度美化。这种“人性化”处理在当时引起讨论,但最终因“真实可信”获得认可。
色谱分析显示,画面主色调由7种红色构成:从背景的曙红到衣着的深绛,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画家创造性加入青金石粉末,使蓝色系在阴影中若隐若现,这种“红蓝对比”既符合东方审美趣味,又暗含“红星照耀中国”的政治隐喻。
地面处理尤为精妙:用刮刀厚涂出的黄土地肌理,与人物长衫的平面化处理形成质感对比。艺术评论家邵大箴指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技法,标志着中国油画民族化探索的重要突破。
《东方红》完成后,先后在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美术展、巴黎国际艺术博览会展出。1972年,画家根据原作重新绘制第二版时,在背景中加入若隐若现的工厂轮廓,折射出时代变迁。2012年拍卖市场上出现的第三版,则因增加了细节而引发真伪之辩。
如今,当我们站在数字屏幕前欣赏这幅作品的高清扫描版时,依然能感受到画布上跃动的时代脉搏。那些斑驳的笔触不仅是颜料堆积,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视觉存档。在算法推送的洪流中,这份需要驻足凝视的艺术真诚,或许正是当下最稀缺的精神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