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多是“拖”出来的,出现4种迹象,血管已“病”得不轻
更新时间:2025-03-11 11:18 浏览量: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高血压这玩意儿啊,真不是一天两天整出来的。
它就跟那种每天喊着要健身却只买了装备不去健身房的人一样,一点点把自己的血管折腾到不行,最后等到有点动静了,才后悔莫及。
偏偏这种病还喜欢挑“老实人”下手——不是说那些活蹦乱跳、整天跑步的人,而是那些觉得自己还能挺挺、血压高一点没啥事儿的人。拖着拖着,血管就真废了。
有人可能会问,这血管到底是咋“病”得这么厉害的?其实吧,身体早就打过预警,只不过有些人装聋作哑,有些人是真的没察觉。
今天,就来说点扎心的,让大家看看哪些迹象说明血管已经不行了,顺便聊聊,咋就把自己作成这样了。
要说高血压的起因,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盐吃多了、胖了、不运动。
没错,这些确实是罪魁祸首之一,但有一个更容易被忽略的点:情绪管理拉垮。说得再直白一点,很多人就是被自己气出病的。
有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愤怒状态的人,患高血压的概率比心态平和的人高2.5倍。
这还不算,生气时,人体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比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它们会让血管壁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弹性变差,血压也就跟着上去了。
有些人可能会想,“不就生个气嘛,过一会就好了,能咋的?” 其实啊,这事跟手机电池的损耗差不多,一次两次看不出来,时间长了就废了。
血管是有寿命的,老是让它“高负荷”工作,久而久之,它的弹性就没了,变得又硬又脆,稍微一刺激,直接炸裂。你以为是小事,血管可不这么觉得。
话说回来,血管要是病得不轻,身体一定会敲警钟,关键看你能不能听懂。
以下四种情况,要是经常出现,那真的得赶紧去查查,不然等哪天血压冲上去,后悔都来不及。
有些人早上起床的时候,头昏沉沉的,就跟昨晚喝了两斤白酒一样。
但问题是,昨天明明啥也没喝啊。这种早晨头晕的感觉,十有八九和血压有关。
人在睡觉时,血管会相对放松,但如果血管本身状态不好,到了早晨交感神经兴奋,血压猛地一冲,脑部供血一下子跟不上,晕得一批。
而且,清晨是高血压最容易出事的时间段,80% 的高血压急性事件,比如脑卒中、心梗,都是在早晨发生的。
有些人走个几百米就开始气喘吁吁,还以为是自己体能下降了,其实血管可能已经堵得差不多了。
正常情况下,血液要顺畅流通才能给全身供氧,但如果血管里都是垃圾(比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受阻,心脏供血不足,人自然就容易喘。
尤其是那些原来走得挺快、爬楼梯没事的人,突然发现自己走路都费劲了,那可得当回事了。
有些人蹲一会儿再站起来,眼前一黑;有些人走着走着,突然觉得天旋地转。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低血糖,但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血压问题。
血压不稳定的人,脑供血经常会出现短暂的“断供”情况,表现出来的就是眼前发黑、头晕、甚至突然跌倒。
这种情况,尤其是年纪大的人,特别危险,因为一旦摔倒,骨折、颅内出血这些问题随时可能发生。
夜里睡得好好的,突然被腿抽筋疼醒,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着补钙。但实际上,高血压的人更容易夜间腿抽筋,尤其是那些血压波动大、血管弹性下降的人。
血管弹性变差,腿部供血不足,肌肉就容易缺氧、缺营养,导致抽筋。要是经常性地半夜腿抽筋,那可能不是钙的问题,而是血管在报警了。
有个数据很扎心: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平均寿命比正常人短10-20年。
而且,高血压不是孤军作战,它跟糖尿病、心脏病、肾病都是“难兄难弟”,血压高的人,得心梗的风险增加4倍,得脑卒中的风险增加7倍。
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身体还行,血压高一点问题不大。但别忘了,高血压的恐怖之处在于,它前期几乎没有症状,等你感觉不对劲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最怕的就是那些平时不痛不痒,体检一查血压180/120,直接被医生“请”进病房的人。
讲了这么多,估计有些人已经开始慌了,那血管是不是就没救了?还能不能抢救一下?
答案是,当然能!血管虽然不像皮肤那样能再生,但是可以靠后天调整来改善的,关键是,得立刻行动,而不是等哪天真倒下了再想办法。
每天运动30分钟,不用跑步,快走就行
研究发现,每天快走30分钟,能降低8%-10%的血压。别觉得少,血压每降低10mmHg,中风风险就减少40%!
饮食上少盐少油,特别是加工食品少吃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g,而很多人随随便便就吃了10g以上。少吃一点盐,血压能稳一大半。
情绪管理,别让自己老是生气
之前说了,长期处于愤怒、焦虑状态,血压会蹭蹭涨。学点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真的有用。
保证充足睡眠,熬夜就是慢性自杀
睡眠不足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高20%-30%。一天睡6小时以下,血压一定不会好。
所以啊,别拖了,血管是自己的,真等它崩了,再后悔就晚了。
[1]高晓梅,侯敬侠.高血压患者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水平变化及意义[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4,23(06):79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