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佛系备考”到一战排名前五,上岸上海交通大学风景园林
更新时间:2025-05-12 13:29 浏览量:3
1个人背景
本科:南京林业大学2021级风景园林
初试成绩:政治67分、英语66分,业务一(344)108分,业务二(983)120分
▲学姐成绩单(严禁盗用)
2导言
作为一个典型的 ISFP,我一直不是自控力很强的人,更习惯得过且过。持续性摆烂、间歇性爆发式学习可谓我的真实写照。
从 3 月底确定考研目标,到 10 月中下旬才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间几个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踩了不少坑。
好在心态一直比较乐观平稳,最后一战成功以总排名前五的成绩上岸上海交通大学。虽然有些小遗憾,但整体也算功不唐捐。今天想把一些自己的心得和“浑水摸鱼”的备考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像我一样的 DDL 型选手,或者为正在全力复习的同学锦上添花~
3择校原因
确定考研目标院校的时候,我很快锁定了上海交通大学。一方面,交大的综合实力和资源平台让我非常向往。风景园林学科依托交大的平台,教学资源、跨学科交流机会都非常丰富,我希望在更开阔的环境里继续学习;另一方面,我查阅了上交风园的课程设置和导师研究方向后,发现很多内容都与我感兴趣的领域高度契合,所以坚定了选择这里的决心。最重要的是,交大对公共课的要求比较高,历年招生人数比较稳定,综合我的个人情况是相对我而言的最优选择。
4专业课复习规划
1.专业课内容范围介绍
专业课一:344风景园林基础
专业课一分两个部分考察,前75分主要考察景观艺术学和园林史,历年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识图画图题等。其中景观艺术学作为整个344的骨架,串联了植物、园林史以及经典园林的鉴赏,尤为重要。园林史的考察重点涉及中国古典园林史和西方园林史的内容,整体出题风格和重点都比较稳定;后75分是植物学部分,涉及树木学和花卉学,主要的出题方式有简答题、列举题、论述题和植物配置题,考点和983的理论部分几乎没有很大的区别,可以同时复习。
专业课二:983风景园林设计与植物应用
上交在983的考察形式上比较灵活,但是重点也一向稳定。一般分为75分快题和75分植物理论,但也出现过150分纯快题(2021年)和50分公园设计分析+100分植物/快题选做(2022年)。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考察重点都是设计逻辑和植物理论
2.专业课各部分复习策略
景观艺术学
如前文所说,景观艺术学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骨架串联的作用,因此全面的理解掌握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要陷入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背诵的误区。
通过仔细分析上交历年来的真题可以发现,景观艺术学单独的考察点主要集中在三、四、五三章,其中许多知识点甚至连续多年重复考察,属于必须掌握背诵的部分
例如:
动态空间序列 几乎每两三年必考,形式多样(分类、特征、实例)
意境及其形成 出现频率极高,常以简答或结合实例的方式考
渐变韵律 / 交错韵律 多次名词解释出现(2006、2013、2015、2020等)
大家需要结合真题,自己多总结,有计划的去背诵,不要做无用功;而绪论、一、二、六章则更多需要梳理逻辑,以此为纲,帮助全面串联园林史、植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不是片面的强调背诵。
需要注意的是,景观艺术学这本书里的图片都非常重要,尤其是经典园林的平面图、效果照片等都需要重点掌握。可以用ppt的形式将经典园林的图片和考点分类总结,便于高效背诵
园林史
这部分主要涉及到《中国古典园林史》和《西方园林史》两本书,但是由于交大在这部分的考察相对而言并不是非常深入且出题风格和题型一直比较稳定,直接结合真题利用景观艺术学的骨架去梳理逻辑比“啃”这两本教材要更加事半功倍。其中中国古典园林的考察相对宏观,如中古的分期、各时期的特点、文人园林特点等等,我当时直接根据真题梳理了一份思维导图。再根据框架去总结需要背诵的内容
上交对西方园林史的考察并不是很多,考点也十分稳定,和中古一样的逻辑根据真题倒推考点,梳理时间逻辑,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背诵资料。
最后强调一下经典园林的画图和分析,最好在记忆各个园子建筑、水体、假山等布局的基础上,利用景观艺术学的知识和自己的逻辑框架分析,不要死记硬背
植物
植物的考察包括了树木和花卉两部分,主要为简答题、列举题、论述题和植物配置题,涉及城市绿化应用、植物生物学基础、观赏特性、生态功能、文化意义等领域 ,大约六成考应用与配置类(植物群落、花境、行道树等),四成考理论概念。相比于景观艺术学和园林史的题目十年如一日的稳定,上交植物部分的考察在风景园林专业自2017年调整至设计学院后,出题侧重点也有了一定的变化,题目风格偏应用、实际操作,喜欢结合上海本地植物资源出题,重视乡土植物与生态多样性。
由于从11月份下旬我才开始植物部分的备考,时间十分紧张,已经没有时间积累各论部分的植物,所以我选择直接从真题出发,拆解真题,明确考点,高效备考。
快题
在上交的快题考试中,学校更侧重于考察考生的设计思路与逻辑推演能力,而非单一的表现技巧。题目通常以中小型场地为主,作图纸张为A3硫酸纸。相较于其他院校,上交的考题灵活多变,难以套路化,因此建立属于自己的设计逻辑与表达体系就显得尤为关键。
除了对方案本身的完整性与创意要求外,上交也非常看重分析图的图示表达能力。如何运用图示语言准确而富有个性地呈现自己的设计思路,并避免落入俗套,需要依赖长期的图面表达训练与积累。
从考场实际情况来看,快题题目往往在初看时会令人感到复杂。上交的出题方式通常会附带一整套设计资料,涵盖宏观环境、小尺度场地、现状分析及现场图片等。今年的题目以“滨水桥下空间设计”为主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由于桥下空间本身存在较大的设计限制,一些以往惯用的小技巧就难以发挥,例如:我曾在过去的设计中,习惯用大面积云树来弱化零碎空间,同时用行道树强化主通道方向感,而这种处理方式在桥下场景中几乎没有施展空间。这就对我们平时对空间组织的理解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实际考试环境对作图方式也提出了挑战。以今年的南京考场为例,桌面尺寸非常有限,约为A3大小,而且不允许携带成卷草图纸,只能临时利用信封中多余的拷贝纸进行草图推演。这些客观限制提醒我们,在日常练习中要主动适应不同、甚至恶劣的作图条件,提高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
最后,“快题手感”也是备考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建议从备考中后期开始,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模拟练习,覆盖各种不同类型的场地与题型。只有不断练习、不断调整,才能在真正考试时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状态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学姐的练习快题吧!▼
上交今年的两门专业课都结合热点考察了碳中和、数字景观等问题,但是由于我在备考过程中疏忽了热点的积累,导致344的15分,和983的30分都无话可说,在考场上抓耳挠腮悔不当初。所以希望大家汲取我的教训,重视热点、专业前沿以及上交老师们的研究方向,不要有侥幸心理
3.以真题为纲、逻辑为骨
我的复习逻辑是:不是复习多,而是复习对。真题是唯一的锚点,正如前文所说,上交的出题有非常明显的套路和重心,只要你把真题彻底研究透,复习起来就能事半功倍。
复习时间短,我根本背不动大而全的资料。我试过直接背别人的资料,发现:别人的逻辑我记不住;内容太多太杂,记得慢、忘得快。
所以我干脆自己总结,背诵的每一个重点都跟真题挂钩,从出题逻辑倒推要学什么。有点像是“反向出题人思维”——不是学完了再去套题,而是先吃透真题再去补缺口。很多同学可能有误区,认为应该先复习,再尝试做真题检验成果,实则不然,真题作为唯一的官方资料,应该伴随我们整个备考过程,真题的导向就是考点!
6备考时间安排
我的备考时间线自3月底启动,中间一度停滞,甚至完全浪费了暑假的黄金备考期,直到十月中下旬才正式开始极限复习,因此在时间安排上并不能给大家太多建议,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个人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时期制定分阶段的计划还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p人也不得不承认,合理的计划是成功的关键。但是完不成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我从来没有完成过。。),有规划的高效学习即可。
7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单独说一下心态问题,考研从择校到12月份初试,再到后面的出成绩、国家线、校线、院线、复试、公布总成绩、拟录取…时间跨度非常长,也是一场心里拉锯战,保持好的心态非常重要。请大家时刻谨记:时长不等于效率、不到最后不成定局、你的对手只有自己。
时长不等于效率:很多同学会为“今天学了多久“而焦虑,但其实决定最后成绩的并不是番茄钟上的”总时长“,而是你学到了多少,能否输出。我在12月极限冲刺的时期即使写下15h/天的目标也最多只能达到10h的有效时长,人非机器,请原谅自己会松弛、会懈怠、需要休息。
不到最后不成定局:不要因为某天自己效率不高、某个知识点死活记不住而过于埋怨自己,产生焦虑。大家如果有留意上面我展示的计划表就会发现,12.01~12.05,同期很多同学已经进入最后第五轮甚至第六轮的冲刺背诵了,我植物部分的资料甚至还没有总结完,更别提开始背诵了,而这部分分值涉及了344和983的各75分, 但是不到最后不成定局, 我相信自己能复习完我也确实做到了。也请你相信自己,只要方向正确,走向成功的为什么不能是你?
你的对手只有自己:不要总想着别人复习到哪里了,别人做的有多好,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率都不相同,做好自己,战胜自己就够了。
如果这篇文章能给正在备考的你带来哪怕一点点启发,我都会十分开心。祝大家一战成硕,身体健康,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