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于海霞艺术生涯新高峰!中央歌剧院专场演出获盛赞

更新时间:2025-05-12 17:40  浏览量:2

## 于海霞:当艺术成为生命的呼吸,每一次发声都是对灵魂的叩击

北京深秋的夜晚,中央歌剧院穹顶下回荡着穿透灵魂的歌声。当于海霞以《黄河怨》最后一个高音划破夜空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起立致敬——这不仅是向艺术家致敬,更是向一个用生命诠释艺术的精神致敬。这位从齐鲁大地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正以她独特的艺术哲学书写着中国声乐界的新传奇。

一、泥土里长出的金嗓子:民间滋养的艺术基因

在山东菏泽的田间地头,少年于海霞跟着民间艺人学唱地方戏曲的经历,成为她艺术生命中最初的启蒙。"那时不懂什么发声技巧,但老艺人们教我用丹田之气唱歌,说歌声要像黄河水一样有根有脉。"这种扎根民间的艺术基因,使她的演唱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中国音乐学院的金铁霖教授曾评价:"于海霞的声音里住着中国民间音乐的魂。"在中央歌剧院《白毛女》复排中,她创造性地将山东琴书的润腔技法融入西洋歌剧演唱,让"北风吹"的经典唱段焕发出新的民族神韵。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艺术探索,正是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生动注脚。

二、破茧成蝶:艺术生涯的三大蜕变节点

2016年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独唱音乐会,是于海霞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面对西方观众挑剔的耳朵,她选择用中文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语言隔阂反而让听众更专注音乐本身的情感传递。"这场冒险最终获得《维也纳日报》"东方夜莺"的美誉。

在排练厅的镜墙前,于海霞保持着每天四小时的基本功训练。她的随身笔记本记录着对每个音符的思考:"唱《我爱你中国》的'青松气质'时,要在'质'字上做出玉器相击的清脆感"。这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让她的演唱技术日臻化境。

疫情期间的线上音乐会《声生不息》,她大胆尝试虚拟现实技术,在全息投影中与年轻歌手隔空对唱。这场观看量破亿次的演出,展现了她对艺术传播的前瞻性思考:"科技应该成为艺术的翅膀,而不是枷锁。"

三、专场演出背后的艺术哲学

中央歌剧院专场演出的曲目单堪称一部微缩的中国声乐发展史: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到新时代原创歌剧《长征》选段,于海霞用声音构建起跨越八十年的精神谱系。特别设计的"戏曲咏叹调"环节,更将京剧《贵妃醉酒》与普契尼歌剧进行跨时空对话。

演出结束后,90后观众小李在社交媒体写道:"原来美声可以这么'燃',于老师唱《我的祖国》时,我浑身起鸡皮疙瘩。"这种打破圈层的艺术感染力,印证了于海霞常说的:"最高级的技巧是让听众忘记技巧。"

站在聚光灯下的于海霞,始终记得家乡老艺人那句朴素的话:"好歌声要能钻到人心里去。"从菏泽田间到世界舞台,这条走了三十年的艺术之路,见证着一个艺术家对初心的坚守。当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声乐艺术的巅峰呈现,更是一个文化自觉者的精神跋涉——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东方与西方的对话里,用歌声构筑起联通心灵的文化桥梁。


喜讯中央歌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于海霞荣获第六届春川国际声乐比赛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