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与散步脱不开关系?医生提醒:过了65岁,散步多注意这5点
更新时间:2025-03-11 15:29 浏览量:7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都认为,散步是老年人最安全、最温和的运动方式,不仅能活动筋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
你有没有想过,散步姿势不对,可能真的会“惹出”脑血栓这种大麻烦呢?
特别是65岁以后,血管弹性下降,血流变慢,如果散步时不注意一些关键细节,不仅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反而可能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
医院里接诊过很多老年患者,他们都习惯每天散步,觉得自己很健康,可有的人依然突发脑血栓。
很多人并不知道,散步并不只是“走走路”这么简单,方式不对,可能会给血管带来沉重的负担。
有位70多岁的患者,长期有高血压,平时身体也算硬朗,养成了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散步的习惯,觉得晨练可以“活络气血”。
那天他晨练的时候,突然就头晕了,接着就摔倒在地上,被送到医院后,一检查才发现是急性脑血栓。
很多老年人不知道,清晨是脑血栓的高发时段。
经过一夜的睡眠,身体长时间没有进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血压波动大。
如果起床太急,或者在寒冷的清晨就外出散步,血管会因为气温低而剧烈收缩,血流可能进一步变慢,甚至出现血栓堵塞。
研究表明,清晨4-6点是脑血栓的高发时间段,而老年人晨练过早,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比正常时间运动高出不少来。
有一位65岁的老人,平时吃完饭后喜欢慢悠悠地散步,认为“走得慢才不会累”,但他经常感到腿脚发冷、头晕,甚至有时候站久了会发麻。
在医院,一检查才发现,他下肢的血液循环不太好,血流速度比别人慢多了。
散步过慢,血流动力不足,可能会让血液在下肢淤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管本来就硬梆梆的,血流还慢悠悠的,就跟河里水流慢了,泥沙更容易堆积是一个道理。
研究发现,每分钟步行低于60步的老年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步行适中的人高出近一大截。
合理的散步速度,应该让心率略微加快,但不至于喘不过气,每分钟大约80-100步比较合适。
一位7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每天习惯在饭后立即出去散步,认为这样能帮助消化,还能控制血糖。
然而,他常常在散步时感到头晕、乏力,有一次甚至突然双腿发软,差点跌倒。
饭后马上去散步,容易让大脑“缺血”,时间短但风险大,可能会增加脑梗的几率。
刚吃完饭,胃肠道需要大量血液来消化食物,而此时如果立即散步,血液会被重新分配到四肢,导致大脑供血减少,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甚至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研究显示,饭后30分钟内进行剧烈活动,脑部供血可能会减少一到两成,对于本身血管狭窄的老人来说,这可能会诱发缺血性中风。
所以,我们散步的最佳时机,其实是饭后大概1小时左右,这样能让胃有足够的时间先把食物消化一下。
有位65岁的老人,冬天坚持每天散步,不论天气如何,从不间断。
有一天,他在寒风中散步半小时后,突然感到胸闷、头晕,回家后不久就瘫倒在地,检查发现,他的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诱发了脑血栓。
寒冷天气,血管容易剧烈收缩,特别是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温度骤变时更容易发生血压波动。
冬天散步,要是没穿暖和,血管会一下子缩起来,血流不畅,血栓的风险就会增加。
数据显示,冬季脑血栓的发生率比夏季高出近一大截,而其实大部分的病例与气温骤降、血管痉挛有关。
如果天气寒冷,建议选择室内活动,避免在寒风中长时间散步。
有位70多岁的老年患者,平时散步喜欢在固定的地方,一圈一圈地绕,从不改变步伐和路线。
有一次,他散步回来后,发现小腿肿胀,感觉异常沉重,检查发现,他的腿部已经形成了轻度深静脉血栓。
散步时如果长时间保持单一的步伐,腿部肌肉的泵血功能会下降,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特别是长时间走在硬地面、坡度较陡的路段,可能会让下肢血管长期受到不均匀的压力,增加血管损伤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老年人如果长时间以相同速度散步,血液循环不均衡,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比步伐有变化的人高出一大截。
建议在散步时偶尔变换步伐,比如增加轻微的快慢交替,或者在安全的环境下适当改变路线,让血液循环更均匀。
散步是老年人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但如果方式不对,不仅达不到锻炼效果,反而可能增加脑血栓的风险。
晨练过早、散步速度过慢、饭后立即活动、天气寒冷时外出、长时间不变换步伐,都是可能引发血管问题的因素。
如果过了65岁,散步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些细节,才能真正做到安全锻炼,远离血栓风险,让身体受益,而不是受伤。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脑血栓与散步脱不开关系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李乾,国内成人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22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