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艺术史上最具争议天才:抛妻弃子染梅毒,死后却成大师

更新时间:2025-05-30 08:13  浏览量:11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大家读过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吗?

毛姆笔下的查尔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却为了追逐画画的梦想离家出走,将自己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查尔斯疾步如飞,如愿以偿地追上了他的噩运。

最终,他因麻风病而毁容,双目失明,死于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的土屋里。

临死之前,他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

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

无疑,毛姆笔下的查尔斯如同一位艺术殉道者,令读者心生敬畏。

而查尔斯是有原型的,他的原型就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

这个被妻子咒骂为“自私怪物”的男人,抛弃了妻子和五个孩子,两次与未成年土著少女同居,在梅毒溃烂的身体里孕育出惊世杰作,死前完成4米巨作后吞药自尽。

站在艺术的角度,高更是伟大的;

站在道德的角度,高更充满争议。

今天,让我们揭开艺术史上最争议天才——高更的双面人生。

高更

01

1848年,高更出生于巴黎,困扰其一生的斗争似乎早有先兆:

由于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恢复帝制,高更的父亲——克洛维,一位抨击时弊的记者,被迫带着家人流亡到南美的秘鲁。

高更在南美,度过了一段奇特的童年时光。

“我记得总统的纪念堂,记得教堂的圆顶,圆顶是整块木头制作的。我的眼前还有黑种土著少女,她总是依照惯例,带一块小地毯,用来让我们在教堂跪在上面祈祷……”

1885年,7岁的高更跟着家人回到法国,却发现自己成了异类。

刻板的欧洲教育无法驯服这颗野性的灵魂。老师们对他又惊又惧:

“这孩子,不是白 痴,就是天才!”

《母亲的画像》1890

事实上,高更终其一生,无法忘记童年的热带梦境,他注定了要再次出走。

1855年,17岁的高更不顾母亲的挽留,执意出海。

在六年的航海生涯中,他尤其迷恋南部海域——那里的阳光与色彩,让他恍惚回到秘鲁的童年。

“在那里,人们以一种高贵的野蛮人的方式生活着,自由地分享食物和性爱。”

高更与妻子梅特

02

1871年,由于母亲去世,23岁的高更赶回巴黎奔丧。

接着,他一头栽进成年人的世界。

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进入商界,成为股票市场的经纪人,一年有四千法郎的高薪收入。

他来往于上流社交场所,结识了出身高贵的丹麦妻子——梅特·加德。

梅特无法抗拒高更那双燃烧着野性的黑眼睛,更被他口中那些惊心动魄的航海传奇深深吸引。

1873年,她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这个充满危险魅力的男人。

高更与5个孩子

婚后的日子看似美满:

九年光阴,四个孩子,巴黎中产阶级的体面生活……

然而,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汹涌。

1883年,在妻子梅特怀着第5个孩子之时,35岁的高更擅自做出决定:

辞职!

梅特极为不满:

“你怎么这么自私?丝毫不顾及身为丈夫和父亲的职责?!”

但高更的眼神已越过她,望向远方:

“到了某个年纪,不能同时保有两个目标。我要专心做一个全职画家,我要画出文明社会失落太久的蛮荒肉体的奢华!

高更与妻子梅特

03

曾经优渥的中产家庭,在高更执意追求艺术后急速崩塌。

接下来的8年,他们的生活如同坠入深渊——颜料取代了面包,梦想吞噬了温饱。

作为职业画家的高更,竟连一幅作品都卖不出去。

梅特不得不带着孩子们投靠娘家,并靠教法文与翻译为生。

《缝纫的梅特》1879

没多久,饥寒交迫的高更,也灰溜溜地跑到哥本哈根投奔妻子,却饱受亲戚的白眼。

他愤懑地说:

“对于家庭来说,我简直就是个从没挣过一分钱的怪物。在这个世道,这就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因为赚不到钱,高更与妻子陷入了无休无止的争吵。

每当梅特哭诉生活的艰难,高更的思绪就飘向远方——那里有炽热的阳光、原始的土地,和未被文明玷污的生命。

《四个布列塔尼妇女》1886

1886年,高更抛妻弃子,独自逃亡法国西部偏远的布列塔尼省,在偏僻的阿旺桥镇住了下来。

这个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的渔村,用最低廉的生活成本收留了这个疯狂的艺术家。

自画像《悲惨者》1888

但高更的灵魂注定无法安定,他像幽灵般在世界各地游荡:

在巴拿马的马提尼克岛,他沦为挖土工,险些被热病夺去性命。

《梵高画向日葵》1888

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他与梵高一起生活,一起画画。

只是,两个极具个性的艺术家,是没办法忍受彼此的。

梵高割耳后的自画像

一次激烈争吵后,梵高精神病发作,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

这段艺术史上最著名的同居实验以血腥告终。

自画像 1889

04

1890年,梵高举枪自杀,结束了自己37岁的生命。

高更没去参加梵高的葬礼,他于1891年踏上了驶向南太平洋的航船,前往心目中的乌托邦——塔西提岛。

朋友们为他践行,妻子梅特反应趋于平静,她写道:

“他是个自私的怪物。”

这句话里既没有愤怒,也没有悲伤,只剩下经年累月积攒的疲惫。

自画像 1889

在流浪的途中,高更怀着对欧洲的强烈乡愁,给妻子写了许多信。

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提到自己要建立新家庭:

“这一天将会到来。我可以逃到南太平洋小岛的森林里,忘情地在那里生活,身心宁静,从事艺术。我将会建立一个新家庭,远离欧洲为钱奔命的生活。”

《塔希提女人·在海边》1891

然而,到了在塔西提,高更发现自己更加难以养活自己。

因为在这里,钱买不到东西——

一切都要自给自足,靠劳动所得。

高更尴尬地发现,自己既不会捕鱼,又不会种地。

《马利亚》1891

所幸,当地的土著情好客,经常投喂他一些食物:

“来吃啊!”

不劳而获的高更,开心地写信告诉妻子:

“塔西提人尽管被称为‘野蛮人’,但他们的善良好客让他们比欧洲人更文明。”

《在古老时光里》1892

一天,一个当地人邀请高更:

“嗨,作画的人,来跟我们一起吃饭。”

高更走进屋子,看见几名男人、女人、小孩聚在一起,坐在地上,聊天,抽烟。

女主人一边递上烤香蕉,一边随口问道:

“你到哪里去?”

高更半开玩笑地回答:

《你何时要嫁人》1892

没想到,女主人来了一句:

“如果你喜欢,我给你一个,她是我女儿。”

高更便问:

“她……年轻吗?漂亮吗?健康吗?”

女主人点头。

于是,她的女儿——13岁的泰阿曼娜,成为高更在塔西提的小老婆。

而高更毫不掩饰自己对欧洲妻子儿女的背叛,他不仅写信告知妻子梅特,还寄给她自己与土著女子新婚的画图。

《亡灵窥探》1892

06

1892年的一天晚上,高更回到家,在黑暗中擦亮一根火柴。

被惊醒的泰阿曼娜面露恐惧,如同大难临头,无处躲藏。

“她面朝下一动不动地裸身平躺在床上,眼睛中带着极端的恐惧。她看着我,似乎没认出我。我也怔住了,呆呆地站了一会儿。她的恐惧似乎蔓延到了我身上。我仿佛从她闪烁的眼中看到了某种磷光。我从没见过她如此美丽,一种让人震撼的美……我一动都不敢动,生怕些许的动作都会加剧这个孩子的惊恐。我怎么才能知道,在那一刻在她眼中我是什么样子?难道说她把我惊恐的面孔当成了什么妖魔鬼怪,比如传说中会在失眠之夜出现的妖怪图帕珀?”

这个令人窒息的瞬间催生了《亡灵窥探》。

在这幅作品里,高更画了一个全身黑衣的亡灵,正在屋内窥探少女,让少女无可躲藏。

高更的自画像 1893

然而,这个亡灵会不会正是高更自己?

这个手持火柴的欧洲男人,在土著少女眼中何尝不是可怖的异界来客?

高更用毛利人的“亡灵”传统解释少女的恐惧,但画布深处那个扭曲的黑色人形,或许正是少女潜意识里对这个占有者的恐惧投射。

《欢乐(红狗)》1892

07

1894年,高更抛弃了陪伴他两年的泰阿曼娜,独自返回巴黎。

他渴望被巴黎的艺术界认可,更迫切地需要卖出几幅画作维持生计。

然而现实给了他残酷的嘲弄——

他只卖出了很少的几张画,也没有吸引多少批评,巴黎早已将他这个“野蛮人”遗忘。

《塔希提的牧歌》1893

1895年,失意的高更再次逃往塔希提。

这次,他搬到一个普那哇的小村落,自己盖了个小屋,还找了一名14岁的土著少女蒂蝴拉同居。

《诞生》1896

蒂蝴拉为高更生下2个孩子:

第一个是女孩,出生几天就不幸天折;

第二个是男孩,名叫爱弥尔非常长寿,80多岁还在给游客讲述他父亲在塔西提岛的故事。

自画像 1896

再次成家之后,高更继续画画,却发现身体越来越糟。

原来,在法国的日子,他从妓 女身上染上了梅毒。

紧接着,厄运接踵而来:

他与梅特未满20岁的女儿艾琳,被肺炎夺去生命;

一场洪水冲垮了他的小屋,留下满屋鼠蚁,热带的天堂渐渐变成地狱……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代们要到哪里去?》1897

1897年,绝望的高更试图自杀,但没有成功。

在满目疮痍的现实逼迫下、在梅毒的脓疮侵蚀下,高更苟延残喘地活着,完成了一副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代们要到哪里去?》。

这幅近4米长的画卷里,生命以最原始的姿态轮回——

诞生、欢愉、衰老、死亡,生生死死,爱恨纠缠……

而高更所提出来的三个问题,如同屈原的《天问》,没人能够回答。

《采摘水果》1899

1903年5月8日清晨,高更在服用了大剂量的吗啡之后,死于心脏病,终年55岁。

赴死之前,他给朋友写了封绝笔信。

“我只想要寂静,除了寂静还是寂静。让我平静地死去,被人遗忘。”

《白马》1898

高更希望被人遗忘,但他死后却很快声名日隆。

1906年巴黎回顾展上,高更的《野蛮人》震惊了马蒂斯和毕加索。

从那时起,人们正式将高更视为最伟大的现代艺术家之一。

参考书籍:

01《这就是高更》——乔治·罗达姆

02《蒋勋谈高更:生命的热情》——蒋勋

03《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