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形色重构与人文叙事——论王建国油画跨文化视角的历史记忆

更新时间:2025-03-11 17:00  浏览量:7

《杨木沟的暖冬》布面油画 150cm×200cm 2025年

在当代中国油画版图中,王建国教授的艺术创作犹如一柄锐利的刻刀,在东西方艺术碰撞的界碑上镌刻出独特的视觉诗行。这位从白山黑水间走出的艺术家,以其极具辨识度的刀笔交响语言①,在画布上构建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空间,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集体记忆升华为永恒的艺术史诗。

一、形色重构的视觉革命

王建国教授的技法体系构建于对绘画工具的文化解析。刮刀的厚涂实践突破传统油画笔的线性叙事,通过技法形成物质堆积的触觉真实。他的艺术语言始终保持着对油画本质的执着叩问。他手持刮刀在画布上挥洒开合的瞬间,西方表现主义的激情与中国书法的写意精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那些厚重堆积的颜料,不仅是物质性的存在,更是艺术家对工业文明厚重质感的隐喻式表达。当钛白与赭石在刀锋下碰撞迸溅时,我们仿佛能听见金属锻造的铿锵之声,看见时光在锈迹斑驳的钢板上流淌的痕迹。这种源自欧洲学院派的材料处理,在其画面中与毛笔的线性表达形成跨文化对话,毛笔的弹性与刮刀的刚性在画布上达成动态平衡,正如其作品《英雄之城》(图一)中,钛白与赭石的色层碰撞被工笔式线条所规训②,实现抽象肌理与具象结构的共生。与这种雄浑力量形成精妙平衡的,是艺术家手中游走的画笔。这种跨媒介的笔法对话,不仅解构了油画与水墨的固有边界,更在二维平面上编织出多维度的文化记忆网络。《电报大楼》(图二)作品视野开阔,使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远法”③,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们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

《英雄之城》(图一)布面油画 180cmx400cm 2021年

《电报大楼》(图二)布面油画 80cmx120cm 2022年

二、色彩哲学的双重性

艺术家对固有色的坚持可追溯至佛罗伦萨画派的形体塑造传统,但其色调系统明显植根于东北地域的视觉经验。画作中灰蓝基调与红色橘色的并置,既符合孟塞尔色彩体系的补色原理④,又暗合中国传统五行学说中⑤金(金属架构)与火(生命能量)的相生关系。这种色彩策略在《红屋顶》(图二)系列中达到高峰,冰冷的工业蓝被红色房子激活,形成视觉温度的心理投射⑥。在色彩表现上,王建国实践着“固有色表现论”⑦。比如《冬日暖阳》(图三)他剥离了条件色对物象的临时性包裹,让铁灰、赭红、油绿等原色在画面上获得本体性的尊严。这种色彩观念既源自对东北美学的深刻理解,也契合中国传统绘画“随类赋彩”⑧的美学原则。

《红屋顶》(图二)布面油画 180cmx120cm 2010年

《冬日暖阳》(图三)布面油画 80cmx100cm 2021年

三、空间诗学的智性构建

在王建国教授的视觉体系中,空间的营造始终遵循着严谨的几何逻辑。他摒弃了印象派式的空气透视,转而以建筑性的结构思维重构画面空间。比如《援建工地》(图四)看似平淡的画面上,没有高楼大厦,堆砌着一些相互咬合的钢铁骨架、精确计算的透视灭点,构成了工业美学的理性基石。但艺术家并未陷入机械的冷漠,通过保留光源对整体色调的统摄,在冷峻的金属丛林中注入人性的温度。这种“结构性抒情”⑨的独特处理,使画面既具有德国新客观主义⑩的冷静观察,又饱含中国文人“澄怀观道”⑪的诗性智慧。当他的工业题材作品,晨光穿透厂房的玻璃天窗,在机床表面折射出虹彩般的光谱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理性的光色变化,更是工业文明的诗意显影。

《援建工地》(图四)布面油画 250cmx300cm 2016年

四、人文叙事的时代图谱

王建国教授对陪衬人物的处理突破了传统风景画中的装饰性功能。在《金矿系列》(图五)中,群体的空间布局形成视觉引力网络:前景矿石以刮刀塑造的体积感与背景毛笔勾勒的虚化轮廓,构成德勒兹所述的“差异重复”⑫。这种叙事策略使画面超越瞬间记录,成为人物生存状态的拓扑学图谱。

在王建国教授的风景中,人物始终是叙事的主角。《马术表演》(图六)、《阳和起》(图七)作品中,那些行走或站立于街巷穿戴各种新潮装束的人们,既是画面的视觉支点,更是时代精神的鲜活注脚。

《金矿系列》(图五)布面油画 160cmx190cm 2020年

《马术表演》(图六)布面油画 180cmx400cm 2020年

《阳和起》(图七)布面油画 220cmx400cm 2020年

五、历史性的视觉铭刻

王建国教授对老工业基地的持续关注,可视作对本雅明“辩证意象”⑬的当代诠释。《电车厂》(图八)的电线杆并排直立的竖线与铁轨的弧线构成协奏曲;一些工业题材作品,如《四平昊华化工厂》(图九)锈蚀的管道与站立的人物并置,形成工业废墟与复苏希望的时间褶皱。画面中保留的笔触痕迹,正如德里达强调的“痕迹现象学”⑭,将东北振兴的集体记忆物质化为可触的视觉档案。艺术家以人类学田野调查⑮般的严谨态度,记录时代的变迁。《产业开发区》(图十)公路立交桥的结构闪烁着时代光芒,这些被工业文明重塑的语言,在画布上凝结为充满张力的造型符号,构建起一部用油彩书写的新时代影像志。

《电车厂》(图八)布面油画 120cmx80cm 2022年

《四平昊华化工厂》(图九)布面油画 200cmx300cm 2021年

《产业开发区》(图十)布面油画 400cmx220cm 2023年

值得注意的是,王建国教授画中的人物群像始终保持着某种克制的叙事距离。他既没有浪漫主义的英雄化塑造,也规避了社会批判的激烈姿态,而是以平视的视角捕捉劳动现场的本真状态。这种“去戏剧化”的叙事策略,反而使画面获得了更为深沉的历史纵深感——当观者凝视那些被机油浸染的工装褶皱,或者看到《丰收大地》(图十一)系列作品农民忙碌的身影时,记录的不仅是某个具体劳动者的生存状态,更是整个时代的精神年轮。

《丰收大地之一》(图十一)布面油画 200cmx300cm 2022年

六、结论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场域中,王建国教授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本土化解决方案。他以刮刀与毛笔的对话破解了东西方艺术二元对立⑯的迷思,用结构性的色彩体系重构了美学的视觉语法,最终在画布上建立起一座连通个人记忆与集体经验、地域特质与时代精神的视觉纪念碑。

王建国教授的艺术实践揭示了全球化语境中地域性绘画语言的再生机制。其通过工具媒材的文化转译、色彩系统的语义重置、人物叙事的空间诗学,构建出独具东北文化基因的视觉语法。这种既扎根地域经验又具备当代转换能力的创作范式,为思考非西方语境下的油画本土化提供了重要案例。这些饱含质感的画面,不仅记录着东北工农业的沧桑巨变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更预示着中国当代油画在文化自觉中走向新生的可能。

【注释】

①“刀笔交响语言”:指王建国融合油画刮刀与毛笔书写的复合技法体系。刮刀源自西方19 世纪学院派的厚涂传统(参见 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毛笔则承接宋代米芾“米点皴”的写意精神。二者的碰撞形成物质肌理与线性韵律的双重编码系统。

②“工笔式线条规训”:指《英雄之城》中0.5mm狼毫勾勒的钢筋轮廓线。这种源自宋代李公麟“铁线描”的技法,与15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保罗·乌切洛的透视网格产生跨时空对话,形成线性透视的双重编码。

③“三远法”,就是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 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 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 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

④“孟塞尔色彩体系补色原理”:美国色彩学家阿尔伯特·孟塞尔(Albert H. Munsell) 建立的科学色彩模型。王建国作品中灰蓝(5B 6/1)与橙红(5R 5/12)的补色并置,既符合色彩立体150°对比规律,又暗含《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的东方色彩观。

⑤“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朴素的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 土、金、水五类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⑥“视觉温度的心理投射”:基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实验数据显示,王建国冷色调画面(平均色温6500K)中的暖色域(约占画面的12.7%)能引发83%观者的温热联觉,印证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压强”效应。

⑦“固有色表现论”:本文提炼的王建国色彩理论。区别于印象派条件色体系,其强调物体本质色彩的文化记忆功能,如《红屋顶》中的朱砂色(Pantone 18-1563TPX)直接对应东北民居的集体视觉经验。

⑧“随类赋彩”: 是绘画专用术语,是由南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设色方法。它是一种评画标准,是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在当时主要是指人物画的设色方法。

⑨“结构性抒情”:指王建国通过几何构成(如《援建工地》的交叉钢架形成黄金分割比例) 框定建筑业景观,又在局部保留笔触流动性(如《冬日暖阳》中漫射光线的晕染处理),实现塞尚式结构理性与石涛“一画论”写意精神的辩证统一。

⑩“新客观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意在展示具有德国特色的后表现主义精神,多呈现出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民主共和——魏玛共和国(1918-1933)时期的社会百态。

⑪“澄怀观道”:意思是拨开世俗杂念,静心体会自然之道。澄怀观道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出自他的《画云台山记》。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摆脱世俗的杂念,以一颗宁静的心去观察和体验自然界的规律和美,从而在作品中传达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一理论强调了艺术家内在精神状态的重要性,以及与外界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追求。

⑫“差异重复”(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吉尔·德勒兹哲学概念。在《金矿系列》 中,人物姿态的程式化处理形成视觉重复,但通过服饰肌理(刮刀堆叠的油彩厚度0.3-1.2mm差异)实现个体特征的差异化表征。

⑬“辩证意象”(Dialectical Image):瓦尔特·本雅明在《拱廊计划》中提出的历史认知模型。王建国《电车厂》将20世纪30年代铸铁轨道(物化历史时间)与当代广告(流动现在时) 并置,形成本雅明所谓“过去与现在在瞬间闪聚的星丛”。

⑭“痕迹现象学”: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术语。王建国刻意保留的笔触间隙,既符合梅洛庞蒂“身体痕迹”现象学,又暗合中国画“计白当黑”的虚空美学。

⑮田野调查方法论:参照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参与观察法。王建国连续跟踪记录开发区改造,创作多幅《产业开发区》系列现场写生。

⑯“东西方艺术中的二元对立” 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例子:1.西方自古以来就有区分本质和现象的传统。2.东方的太极双鱼图,其中黑白鱼的眼睛象征着即使在对立面中也包含着对方的元素,体现了阴阳相生相克的理念。3.西方艺术中的二元对立,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科学理性”与米开朗基罗的“激情感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艺术风格上,也影响了后世几百年。4.东方艺术中的二元对立,例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典型的二元对立思想,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阴阳两种基本势力构成,并且这两种势力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文/王根,文化学者、渤海大学研究员,《油画艺术的形色重构与人文叙事——论王建国油画跨文化视角的历史记忆》;来源:油画家网)

画家简介

王建国,1964年出生,汉族,吉林艺术学院二级教授、油画研究院院长,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馆收藏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油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吉林省油画学会主席,长春市文联副主席,长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长春城市雕塑学会副理事长。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