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前列腺癌,起夜就知?告诫:前列腺癌早期,起夜多有这2表现
更新时间:2025-03-11 17:12 浏览量: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哎,你说,人上了年纪,起夜次数多,是不是就代表前列腺有问题?”
一个中年男人站在洗手间门口,伸手揉了揉腰,脸上带着点疲惫。
他最近总是半夜醒来,起床去厕所的次数比以前多了不少,白天倒没啥感觉,就是晚上睡得不太安稳。
有时候刚躺下没多久,又觉得尿意来了,可真去厕所又尿不多。
他也说不上到底是喝水多了,还是身体出了啥毛病,心里总归有点不踏实,想着是不是前列腺出问题了,甚至听说起夜频繁可能和前列腺癌有关,让他更有些担心。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器官,像一块核桃大小,位于膀胱下方,包裹着尿道。
年轻时,它的存在感并不强,但随着年龄增长,很多男性都会经历前列腺的各种问题,比如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甚至更严重的前列腺癌。
起夜增多,确实是前列腺问题的一个信号,但问题是,普通的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的症状可能会有些相似。
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区分,往往觉得年纪大了尿频是正常的,等到真正去检查,可能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
研究发现,前列腺癌在早期往往没有特别明显的疼痛或不适,而是以尿路症状为主要表现,其中起夜增多是一个常见的信号。
但起夜多并不等于前列腺癌,关键在于起夜的具体表现。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尿液产生和储存是有节律的,晚上睡觉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会增加,减少尿液的生成,让人能够整晚安稳入睡。
如果夜间频繁起床上厕所,而且尿量和白天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那就需要考虑是不是泌尿系统或前列腺出了问题。
前列腺癌与普通的前列腺增生不同,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让尿液排出困难,更关键的是它会影响膀胱的正常感知功能。
研究发现,前列腺癌患者的膀胱逼尿肌过度敏感,即使尿液并不多,也会频繁产生尿意,让人感觉刚上完厕所没多久,又想再去。
而且,这种尿频往往在夜间更为明显,有些人甚至一晚上要起来三四次,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除了尿频,前列腺癌早期的另一个起夜特征是尿流的变化。
很多人觉得,尿流变细、尿不尽只是前列腺增生的表现,但实际上,前列腺癌的肿瘤生长可能会压迫尿道,让尿液的排出受阻。
正常情况下,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流变细,通常是缓慢进展的,而前列腺癌导致的尿流变化可能在短时间内加重。
比如一开始只是感觉尿流无力,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出现排尿中断、滴滴答答尿不干净的情况,甚至有时候得用力憋一憋才能尿出来。
医学研究表明,前列腺癌导致的排尿问题,和普通前列腺增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突发性加重”。
前列腺增生的发展通常是慢慢的,可能几年时间里症状变化不大,但前列腺癌如果开始影响尿道,它的症状往往会在几个月内明显恶化。
比如前几个月只是起夜两次,后来变成三四次,甚至白天也开始出现尿频、尿急。
而且,有些前列腺癌患者还会在排尿结束时出现轻微的刺痛感或灼热感,这是因为肿瘤侵犯到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和神经刺激。
前列腺癌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其中年龄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家族中有前列腺癌病史的人,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出2-3倍。
此外,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慢性炎症,都会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生概率。
一项研究表明,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特别是红肉、加工肉类的人,前列腺癌的发生率比素食者高出约30%。
这可能和脂肪代谢紊乱、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方法主要包括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和直肠指检。
PSA是一种由前列腺组织分泌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它的数值会随着年龄增长略有上升,但如果短时间内PSA水平飙升,就需要进一步检查,看看是否存在癌变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PSA水平超过4ng/ml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比正常水平者高出4倍以上,而如果PSA短时间内快速增长,比如一年内上升超过0.75ng/ml,那么风险更高。
除了PSA,直肠指检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很多人对这个检查有抵触情绪,但实际上,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判断前列腺是否有异常硬块,如果发现不规则的硬结,就需要进一步做活检来确认是否存在癌变。
研究发现,通过PSA和直肠指检联合筛查,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准确率可以提高到80%以上,大大增加了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成功率。
那么,除了起夜次数增加、尿流变细,还有没有其他隐藏的信号,可能预示着前列腺癌的早期发展?
哪些日常生活习惯,可能会在无意间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
不同年龄阶段的男性,应该如何调整饮食、运动和作息,来降低前列腺疾病的发生概率?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黄勇.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术前最大雄激素阻断治疗获益的临床预测,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