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长不长,眼睛先知?上了年纪,视力越好活得越久?一文告知
更新时间:2025-03-11 18:11 浏览量:1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哎,你说,人老了以后,眼睛看得清,是不是就说明身体也更健康?”
一个老年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眯着眼望向远处的树,嘴里嘟囔着。
他年轻时视力挺好,连老花镜都比别人晚戴,可最近总觉得眼睛有点吃力,远处的字越来越看不清了。
身边的朋友,有的七八十岁了,看书、看电视都没问题,而有些人才六十出头,眼睛就已经模糊不清。
甚至有人因为视力问题,连路都走不稳,结果没多久身体也跟着出问题了。
他心里犯嘀咕,难道说,眼睛的好坏,真能影响寿命?
人的衰老,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全身器官一点点退化的过程,而眼睛,恰好是最容易暴露问题的地方。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视力和寿命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
很多长寿的老人,视力状况往往比同龄人更好,而那些早早就视力下降的人,身体其他器官的退化速度,也可能比想象中更快。
视力的下降,可能不仅仅是眼睛的问题,而是全身血管健康的反映。
眼睛的视网膜,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如果全身的血管状况不好,眼底的微小血管首先会受到影响,导致供血减少,视力下降。
研究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会影响眼底血管的健康,而这些疾病,恰好也是导致寿命缩短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出30%以上,而一旦出现视网膜病变,往往意味着全身血管的损伤已经开始。
这种损伤不仅影响眼睛,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最终影响寿命。
除了血管,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也会通过视力表现出来。
眼睛和大脑的联系极为紧密,很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症状,都会出现在视力上。
比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发病前几年,可能就已经出现视物模糊、双影、色觉异常等问题。
研究发现,认知功能下降的人,发生视力问题的概率比正常老年人高出40%以上,而视力严重下降的老年人,未来10年内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比视力正常者高出2倍。
这可能是因为,眼睛和大脑共享部分神经通路,一旦这些神经通路受损,视力和大脑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眼睛的健康状况,还能反映出身体的代谢能力。比如白内障,它的发生,和体内氧化损伤、蛋白质变性有很大关系。
而氧化损伤,正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过早发生白内障的人,往往体内的抗氧化能力较低,而抗氧化能力差的人,衰老速度也会更快,患慢性病的风险更高。
数据显示,60岁之前出现白内障的人,比同龄未发生白内障的人,平均寿命短约5-7年,这可能与他们的全身代谢状况较差、易患慢性疾病有关。
除了白内障,黄斑变性也是影响视力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黄斑变性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黄斑变性,和身体的炎症状态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的人,发生黄斑变性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0%以上,而慢性炎症,也是导致衰老和寿命缩短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说明,视力的变化,可能不仅仅是眼睛的局部问题,而是整个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
除了疾病,视力下降还会带来直接的健康风险,比如跌倒。
很多老年人,之所以容易摔倒,并不是因为腿脚不好,而是因为视力下降,导致对环境的判断力变差。
数据显示,视力下降的老年人,跌倒骨折的风险比视力正常者高出约30%-50%,而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死亡率最高的骨折类型之一。
研究发现,髋部骨折后一年内的死亡率可达20%-30%,这说明,保持良好的视力,不仅仅是为了看得清,更是为了降低跌倒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那么,除了视力变化,还有没有其他身体信号,可能提示着全身健康状况的变化?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应该如何通过日常保养来延缓视力退化,从而降低慢性病和早衰的风险?
哪些生活习惯,可能会在无形中加速视力下降,同时影响寿命,而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肖富辉.人类健康增龄的发生机制——来自长寿人群的研究证据,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