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癌症患者日益增多?医生坦言:与烟酒无关,或是3事做多了
更新时间:2025-03-12 10:19 浏览量:9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癌症,这两个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等同于绝症,以前,大家总觉得只有年纪大了才会得,可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被确诊,甚至一些身体看起来健康、生活规律的人也没能幸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多人习惯性地把罪名扣在了“抽烟、喝酒”上,认为这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元凶。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烟酒固然不好,但真正让癌症高发的,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无害的习惯。具体是哪三件事,让那么多人走上癌症这条不归路呢?
在医院的这些年里,我目睹了众多患者,他们有一共通之处:在确诊之前,谁都未曾觉得自己属于“高危人群”。
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平时不抽烟不喝酒,生活作息规律,饮食也不算太过放纵,可体检时查出了晚期癌症,医生说已经没有手术的机会了。
还有一个年轻女性,二十几岁,平时注意养生,饮食清淡,每天早睡早起,可最终被查出胃癌。
她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是我?”她从不碰烟酒,也没有癌症家族史,怎么会得这种病?她甚至比身边很多人都更注意健康,却还是没逃过这一劫。
到底是什么导致他们患癌?这三件事情,很多人每天都在做,可却从来没有想过它们的危害。
医院里曾收治过一名年轻的胃癌患者,他的饮食并没有明显的问题,唯一特别的地方是——他每天都用塑料饭盒微波加热食物,而且长期喝瓶装水,连家里的碗筷都是塑料的。
他觉得这很方便,但实际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便利”,却成了致癌因素的最大来源。
塑料制品里含有很多化学物质,比如双酚A(BPA)、邻苯二甲酸酯(PAEs)等,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甚至直接影响DNA的稳定性。
长期摄入,会导致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异常,增加乳腺癌、子宫癌、前列腺癌的风险,而且,这些有害物质并不是一次性爆发,而是长期积累的。
你每天用塑料盒加热一次,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十年、二十年后,体内的毒素堆积到一定程度,问题就爆发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塑料制品的危害,用塑料袋装热食、用塑料瓶反复装水、微波加热塑料饭盒,这些看似无害的行为,其实都在悄悄给身体积累致癌物。
最安全的做法,是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尤其是高温情况下,尽量用玻璃或不锈钢容器,才能真正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
医院里有一位胃癌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他的饮食并不算差,烟酒也不碰,唯一的问题是——他吃饭特别快,每次都是几分钟就吃完,连咀嚼都不充分。
他自己觉得这只是个小习惯,但实际上,这种“狼吞虎咽”的吃饭方式,正是癌症的催化剂之一。
消化系统的健康,并不仅仅取决于吃了什么,还取决于“怎么吃”,吃得太快,会让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进入胃里,导致胃部消化负担加重,长期下来,胃粘膜就容易受损。
而且,快速进食会让胃酸分泌异常,有些时候,胃酸过多会腐蚀胃壁,形成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恰恰是癌症的前奏。
更关键的是,咀嚼过程中,唾液会分泌大量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A”,这些物质能有效抑制致癌物的活性。
如果咀嚼不充分,食物就无法与足够的唾液接触,致癌物更容易进入消化道,而吃饭速度快的人,患胃癌的概率比吃饭慢的人高出不少。
而吃得太快也容易导致食道受损,食道并不像胃那样有厚厚的保护层,如果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进入食道,可能会反复刺激食道壁,增加细胞突变的风险。
很多人觉得,吃饭快只是个生活习惯,但实际上,这种习惯会长期影响身体的健康。
正确的吃饭方式,是每口食物至少咀嚼20-30次,让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既能减少胃的负担,又能降低癌症的风险,吃饭不是比赛,慢一点,才是对身体最大的保护。
医院里有一个三十岁的女性患者,她得的是子宫内膜癌,而她的生活方式乍一看也很健康,不抽烟不喝酒,甚至比一般人更注意饮食。
可是深入了解后,发现她过去几年一直在疯狂节食减肥,一会儿只吃蔬菜,一会儿只吃水果,体重虽然下降了,但身体却越来越虚弱。
她以为自己是在“健康减肥”,实际上,她的做法让身体陷入了极端的营养失衡,最终影响了激素水平,导致了癌症。
很多人觉得,肥胖会增加癌症风险,所以拼命减肥,但如果方法不对,反而会适得其反。
人体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当长时间处于极端低热量状态时,身体会认为进入了“饥荒期”。
为了生存,它会降低基础代谢,减少能量消耗,同时增加某些激素的分泌,比如胰岛素、皮质醇,这些激素的异常升高,恰恰会增加癌细胞的生长速度。
其实长期反复节食的人,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往往比普通人更高,而胰岛素不仅仅是调节血糖的激素,它还会刺激细胞增殖,包括癌细胞。
很多乳腺癌、子宫癌和胰腺癌的患者,确诊前都有过长期的饮食失衡经历。
更可怕的是,反复节食还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肠道屏障功能下降。
肠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肠道菌群被破坏,人体的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癌细胞更容易趁虚而入。
很多人觉得减肥就等于健康,但实际上,错误的减肥方式可能比肥胖更危险。
与其靠极端节食减肥,不如合理调整饮食结构,让身体在稳定的代谢状态下缓慢瘦下来,才能真正降低癌症的风险。
很多人觉得,癌症的发生是随机的,或者只是基因决定的,但事实上,癌症的出现往往有迹可循。
真正让癌细胞疯狂生长的,不是烟酒,而是长期压抑情绪、熬夜、不科学的减肥方式。
这些习惯看似无害,甚至很多人还觉得“没关系”,但正是这些看似“正常”的习惯,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身体,削弱免疫力,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健康,不是只靠不抽烟不喝酒就能维持的,它需要我们真正理解身体的运行规律,避开那些看不见的健康陷阱。
或许,改变一个习惯,并不会立刻看到效果,但长期坚持下来,身体一定会给出最真实的回馈,癌症不是一天形成的,但健康也同样需要日积月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预防癌症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曹梦迪,GLOBOCAN 2022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国家癌症中心 ,202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