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的育人故事】重庆市垫江县坪山小学美术教师兰楠:弃繁华赴乡野,以八年坚守为山里娃架起艺术之桥
更新时间:2025-07-07 06:45 浏览量:2
7月4日,贵州大学西校区溪山剧场里,聚光灯下,一位身穿白色连衣裙,裙身布满学生手绘图案的年轻女教师,用娓娓道来的讲述打动了在场所有观众。她是来自重庆市垫江县坪山小学的美术教师兰楠,正分享着自己扎根乡村8年、用美育点亮孩子梦想的故事。她手中展示的绘本里,歪歪扭扭的线条勾勒出石磨豆花的热气,稚嫩的笔触涂抹出鹤游坪古寨的沧桑——这是她和孩子们共同创作的《我家在垫江》系列绘本。从四川美术学院的高材生到乡村小学的美术教师,兰楠用画笔为乡村孩子打开了艺术之门,在大巴山深处书写着新时代乡村美育的生动实践。
在“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全国第五片区展示活动(贵州站)现场,兰楠老师展示学生们亲手为她绘制的裙子。
梦起童年:一颗美育种子的萌芽之路
1991年出生的兰楠,从小就对绘画有着天然的热爱。然而在她就读的小学里,却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只能看着课本上的插图临摹,或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涂鸦。“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有专业老师教我们画画。”兰楠回忆起童年时光,眼中依然闪烁着遗憾与憧憬,“看着同学们和我一样渴望的眼神,我就想,以后一定要当一名美术老师,让更多孩子圆艺术梦。”
兰楠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创作
这份初心在她心中埋下种子,最终促使她考入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7年毕业前夕的一次户外写生,成为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一个偏远山村,她看到几个孩子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地上肆意涂鸦,专注的神情让她深受触动。“他们没有专业画具,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构图、色彩,但那份对美的本能追求,深深打动了我。”那一刻,兰楠下定决心:要把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带到乡村,让乡村孩子也能绽放艺术之花。
与孩子们户外嬉戏,将美育融入欢乐互动。龚长浩 摄
毕业季,当同学们纷纷选择留在重庆主城或前往北上广发展时,兰楠却毅然报考了垫江县坪山小学的美术教师岗位。“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一个美院毕业生去乡村小学太屈才了。”兰楠笑着说,“但我知道,那里才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2017年那个充满希望的夏天,她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乡村孩子对美育的渴望,踏上了前往坪山小学的路程。
扎根乡村:在泥土中寻找美育的根脉
报到那天的情景,兰楠至今记忆犹新。父母陪着她从重庆主城出发,坐高铁、转客车、乘面包车,历经4个小时才抵达坪山小学。简陋的宿舍、斑驳的教室、凹凸不平的操场……父母当场劝她回主城,让她在姐姐的设计公司担任设计师,条件好一点待遇也更好。看着父母担忧的眼神,兰楠心里也有些忐忑,但看着校园里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她还是决定留下:“来都来了,总得试试。”
给学生们上课。龚长浩 摄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她沉重一击。第一周上课,她精心准备的美术理论课完全无法开展——学生们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听不懂专业术语,课堂上闹成一片。“我当时特别挫败,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兰楠说。父母看到她垂头丧气的样子,再次劝她回城。在姐姐的设计公司上班的日子里,兰楠却总是想起孩子们。“写字楼里的设计图再精美,也比不上孩子们那一张张充满童真的笑脸。”几天后,她拖着塞满画纸画笔的行李箱,在父母的叹息中重返坪山小学,暗自决定:“这一次来了就不走了,一定要带孩子们好好画画这一方天地。”
带孩子们在乡村水边步道开展户外实践,积累创作灵感(龚长浩 摄)
为了找到与孩子们的契合点,兰楠开始自学儿童心理学和乡村美育方法。一天傍晚,她在学校附近散心时,偶然看到夕阳下孩子们光脚蹲在泥地上,用树枝勾勒着吃草的水牛,歪歪斜斜的笔画间满是爽朗的笑声。“这不就是最好的乡村美育课堂吗?”她突然意识到,乡村孩子对“美”同样有追求,只是需要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引导。
指导学生开展乡土材料创意作品创作。龚长浩 摄
于是,兰楠尝试将教学与乡土资源结合:从山里捡回枯树,漆成白色后挂满学生画的家燕、山雀;用稻草扎成小人,再用黏土“穿衣打扮”;带领学生观察路边的补鞋匠、头顶斗笠的农夫,用黑白线描记录生活……万物皆可材料,万物皆可美术。渐渐地,校园里处处充满艺术气息,在她的推动下,坪山小学开设了“妙手生花”乡村儿童美育工作坊,将美术课堂延伸到田野、乡间,让乡土资源真正成为美育的源头活水。
以文化人:让乡土文化滋养艺术创作
兰楠深知,乡村美育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必须扎根乡土,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她发现,垫江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却被孩子们忽视。“很多学生连本地的历史名人都不知道,还问我是不是‘网红’。”兰楠意识到,要让孩子爱上美术,首先要让他们爱上家乡。
2024年,在龙湖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兰楠带领3位美术老师和40名学生,开始创作《我家在垫江》系列绘本。这套包含《寻梦垫江》《觅饮入垫江》《外星人食游记》《坪山的未来式》四册的绘本,通过童真的笔触展现垫江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和特色美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作主题,兰楠设计了“文化寻宝游戏”,让学生通过采访长辈、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素材。
老师和孩子们展示她们亲手创作的《我家在垫江》系列绘本
在创作《寻梦垫江》时,学生们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故事缺乏了解,画出的作品“四不像”。兰楠便带领学生走访寨卡遗址,用拓印留存石墙纹路,拜访柳泰东烈士后人,聆听“烽火中的少年英雄”故事。“当孩子们亲手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听到真实的英雄事迹,他们的画作立刻有了温度。”兰楠说。为了画好《外星人食游记》中的石磨豆花,三年级学生们站在灶台边观察热气升腾的过程;为了呈现《觅饮入垫江》中的“金色花秘境”,四年级师生在明月山数野花瓣,一坐就是半天。
2024年11月,《我家在垫江》系列绘本在重庆主城“乡村文化IP”巡展中亮相。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听到观展者的称赞时,孩子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以前觉得垫江不酷,现在发现我们的文化比游戏剧情更热血。”学生陈奕菲的话,让兰楠倍感欣慰。如今,这套绘本不仅成为坪山小学的“文化长廊”展品,还开发出《绘本里的家乡》校本课程,让乡土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课堂。
带孩子们在乡村院落开展墙绘创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龚长浩 摄
除了绘本创作,兰楠还带领学生开展墙绘创作,将校园和乡村的墙壁变成艺术展示区。在坪山镇新风村,她和学生们共同绘制的墙绘作品将人、景、画与乡村完美融合,不仅提升了乡村颜值,也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看着孩子们的作品装点着乡村,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兰楠说。
育人育心:用爱点亮留守儿童的梦想
在坪山小学,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不仅缺乏艺术教育,更渴望关爱与陪伴。兰楠深知,美育不仅是教画画,更是育人育心。为此,她利用周末时间走访学生家庭,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心理状态。
兰楠利用周末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生活与心理状况。龚长浩 摄
学生刘凌菲的故事让兰楠印象深刻。这个内向的女孩对画画很感兴趣,却因家庭条件限制不敢尝试。兰楠发现后,不仅免费为她提供辅导,还自费购买画材送给她。“第一次看到凌菲拿起画笔时,她的手都是抖的。”兰楠说,“但慢慢的,她的笔触变得自信,眼神也亮了起来。”在兰楠的辅导和帮助下,2021年,刘凌菲的作品《留守儿童的乡野四季》获得全国信息素养大赛市级一等奖,并代表重庆参加了全国线上分享交流。如今已升入初中的刘凌菲,依然会在假期回到学校,和兰楠一起画画。去年教师节,她送给兰楠一幅画:兰楠站在湖边拥抱蓝天,肩膀旁有一只展翅的小鸟。“她说那只小鸟就是她自己,是我带她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兰楠说着,眼眶有些湿润。
刘凌菲同学和她用兰楠老师微信头像绘制的作品
另一个让兰楠难忘的学生是媛媛。这个常年戴着红围巾的女孩,直到天气暖和也不愿摘下。追问之下才知道,她的红领巾掉了,只能用红围巾代替。兰楠悄悄买了条新红领巾送给她,媛媛换上后开心地说:“如果你是我妈妈就好了。”这句话让兰楠意识到,在留守儿童心中,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的寄托者。
为了让更多孩子感受到艺术的温暖,兰楠主动承担了两个年级16个班的美术教学工作,还负责乡村学校少年宫儿童国画和插画社团的教学。周末,她会抽出一天时间在美术室为孩子们免费辅导,自费为经济困难的学生购买画材。“看到孩子们拿着崭新的画笔画画时,那种满足感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兰楠说。
双向生长:在乡村教育中实现自我蜕变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兰楠也从未停止自我提升的脚步。为了将专业知识与乡村教育更好地结合,她考入重庆师范大学攻读硕士。读研期间,她用3年时间走访150户留守儿童家庭,完成论文《重庆市垫江县坪山小学留守儿童现状绘本创作设计研究》,并绘制了绘本《村口的红色巴士》,从不同视角展现留守儿童积极乐观的一面。她的研究生导师罗晓欢教授评价道:“这才是在乡野间长出的作品。”凭借这份扎根乡村的研究,兰楠以美术学院第二名的成绩获得艺术设计硕士学位。
带学生写生,以乡村山水为素材,手把手教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家乡风光。龚长浩 摄
除了学术提升,兰楠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在学校和垫江县教委的推荐下,她先后到广东、成都、南京和上海等地学习“取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乡村。同时,她还加入重庆市教育家精神市级宣讲团,到各区县宣讲,激励更多教师坚守教育初心。
为孩子们上戏剧课。龚长浩 摄
付出终有回报。兰楠先后获得“重庆市新时代好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垫江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她的精品课获部级优课,在全国教师数字能力展示活动中,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三项斩获国家级一等奖;辅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5人次、市级40人次、县级60余人次……这些荣誉背后,是她对乡村美育的执着与热爱。
初心如磐:让乡村成为美育创新的沃土
“美育不应该有地域区分,乡村的孩子也有无限的可能。”在兰楠看来,乡村不是落后、偏僻的代名词,而是教育特色创新的先驱。“乡村拥有城市无法比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只要善加利用,就能成为美育的富矿。”
带学生在乡村湖畔写生。龚长浩 摄
如今的坪山小学,美术课已不再是简单的涂鸦,而是融入了本土文化、自然观察和情感表达的综合课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画画,更学会了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表达自我。看着一批批孩子从最初的胆怯自卑到后来的自信开朗,兰楠深感欣慰:“这就是美育的力量,它不仅能培养技能,更能滋养心灵。”
对于未来,兰楠有着清晰的规划:她将继续深入挖掘垫江本土文化,开发更多适合乡村孩子的美育课程;她希望能带动更多乡村教师加入美育队伍,形成区域性的乡村美育体系;她还想建立一个乡村儿童艺术作品展览馆,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孩子的创造力。“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是重要的战场。”兰楠坚定地说:“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教良心书,做良心人,为乡村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走得更高、更远。”
孩子们展示写生作品,用画笔定格家乡美。龚长浩 摄
从重庆主城到垫江坪山,4小时的车程,兰楠走了8年,也将继续走下去。她用一支画笔,在乡村的土地上播撒美的种子,让艺术之花在偏远山区绽放。正如她在教育家精神宣讲中所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为乡村教育贡献我的全部力量。”这不仅是她的誓言,更是一位乡村教师对教育事业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承诺。
贵州教育报记者 郑青
编辑 陈茜茜
二审 廖波
三审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