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沉:揭秘齐白石的生意经,上海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齐白石书画大数据鉴定专家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
更新时间:2025-07-07 19:03 浏览量:3
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1933年,白石蜀游未成行,但让他的三子齐良琨到四川走了一趟,给王缵绪带去手拓印谱四册。1936年,白石终于带着宝珠和两个最小的孩子到四川游玩,在成都等地为王缵绪刻印又作画。但这次蜀游,白石并不高兴,因为王缵绪原答应给他3000元酬金,只给了400元。白石《蜀游杂记》写道:「半年光阴,曾许赠之3000元不与,可谓不成君子矣!」五年后,81岁的齐白石又在《蜀游杂记》末页题了两句话:「翻阅此日记簿,始愧虚走四川一回,无诗无画,恐后人见之笑倒也。故记数字,后知翁者,翁必有不乐之事,兴趣毫无以至此。」蜀游使白石老人对王缵绪这个「神交」有了认识,后来就不再往来了。白石口述自传谈及蜀游时,只说「四川有个姓王的军人」云云,连王氏的名字也没指明。不妨说,他和王缵绪的关系,由卖印卖画始,亦由卖画卖印而终,在卖画卖印的背后,可以看到齐白石对于伦理人格的价值要求。
知国耻,不汉奸
抗战期间,齐白石厌于日伪人员的纠缠,对卖画卖印有所控制。1940年,曾在大门上贴出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告白:中外长官要买白石之画,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待。庚辰正月八十老人白石拜白。」不是不卖画,而是明言不愿意和日伪人员打交道。这样的告白,表现了白石老人的勇气和胆量。
有长期稳定合作的大客户
齐白石卖画靠琉璃厂画店作仲介,他和这些画店的关系很好,这种关系的标志是讲信义,保持作品的质量,画价的合理与稳定。荣宝斋为齐白石售画最久也最多。他与荣宝斋等画店的交情非常好,长期在荣宝斋任务的白石孙女婿萨本介说:「荣宝斋和齐白石的联系有诸多因素,但决定性的因素是相互的质。」这个「质」是什么呢?他解释道:「每天清晨,白石老人起床洗漱之后,照例吃他的那碗普普通通的挂面(天天如此,常年不变) 。吃完稍事休息,养养精神,就走到画案前,带上套袖,第一句话就要问,有没有荣宝斋的笔单?如果有,那么每天清晨老人的第一张画就是给荣宝斋画的。」
再好的生意,也要看经济大趋势
1946年,齐白石应中华全国美术会之邀到南京、上海办画展,带去的200多张画,全部卖出,回到北平,带回来的「法币」 ,一捆捆的数目倒也大有可观,等到拿出去买东西,连十袋面粉都买不到。通货膨胀以至如此,书画篆刻真是不值一钱了,但白石老人总还要卖画卖印。1947 年5月,白石老人自书了一张润格:「一尺十万(册页作一尺,不足一尺作一尺) ,扇面中者十五万,大者二十万。粗虫小鸟一只六万,红色少用五千,多用一万。刻印:石小如指不刻,一字白文六万,朱文十万,每元加一角。丁亥五月十八日。」这「一尺十万」 、「一字六万」 ,可真够吓人了!但「一个烧饼,卖10万元,一个最次的小面包,卖20万元,吃一顿饭馆,总千万元以上」 ,这样一比,还算贵吗?白石老人感叹说:「人们纷纷抢购实物,票子到手,立即就去换上东西…他们异想天开,把我的画,也当作货物一样,囤集起来。拿着一堆废纸似的金圆券,订我的画件,一订就是几十张几百张。我案头积纸如山,看着不免心惊肉跳。朋友跟我开玩笑,说看样子,真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了。实则我耗了不少心血,费了不少腕力,换得的票子,有时一张还买不到几个烧饼,望九之年,哪有许多精神,弄来许多废纸,欺骗自己呢?只得叹一口气,挂出『暂停收件』的告白了。」
学会入世,懂得出世
在20世纪画家中,齐白石不像王一亭、陈师曾、金城、吴胡帆那样有生活源,可以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艺术目标或自由的游戏笔墨,也不像某些以扒分、逐名为唯一目的,趋时迎合、卖掉才华、丧失艺术追求的「明星」 。他兼取两者,获得了两方面的成功。齐白石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两条最重要,一是他没有膨胀的物质欲望,生活节俭,自足于温饱小康,有充分的精力与闲暇进行艺术探索;二是他始终保持着人格与创造的自由,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市场,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当然,卖画卖印对齐白石的艺术也有负面作用,这主要是卖画数量过多,为了卖画之需,即便没有兴致也画,不想画的也画,不免出现气力疲乏、技巧不精和大量重复之作。在历代中国画家中,这种现象是很难避免的。(未完待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