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王子赵志刚:五十年艺术征途,坚守与创创新的交织!
更新时间:2025-07-08 01:16 浏览量:3
在越剧的璀璨星空中,有一颗星尤为夺目,他就是被人们誉为“越剧王子”的赵志刚。从艺五十载,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在越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62年,赵志刚出生于上海嘉定,1974年,年仅12岁的他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从此踏上了越剧艺术之路。最初,他学习老生角色,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与尹派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尹派演唱会,那婉转悠扬、韵味无穷的尹派唱腔让赵志刚瞬间着迷,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学习尹派。
在从老生转为小生的过程中,赵志刚经历了一段坐冷板凳的时期,但他从未放弃。他广泛学习徐派、范派、陆派等多个小生流派,博采众长,为自己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在袁雪芬院长的决定下,他正式学习尹派。此后,他经常前往尹桂芳老师家中,尹老师即便半身不遂,也依然耐心地给他讲戏、纠正,这份师恩让赵志刚铭记一生。
1982年,对于赵志刚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他迎来了自己的成名作《何文秀》。当时,女小生在越剧界占据主导地位,一个初出茅庐的男小生想要获得认可并非易事,但赵志刚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十足的自信,成功塑造了何文秀这一角色。该剧3月8日首演后,上座率一路飙升,连连加场,一年就演出了将近150场,从此,赵志刚在越剧界崭露头角。
《浪荡子》中的《叹钟点》同样让赵志刚声名远扬。20分钟一百多句的唱腔,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唱功,这段唱腔风靡一时,成为越剧经典。演出结束后,观众们围着他拍照、签名,让他感受到了观众对他的喜爱和认可。
尹桂芳老师不仅在艺术上给予赵志刚指导,她的创新精神也深深影响着赵志刚。尹桂芳老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排演《屈原》,突破了越剧原有的边界,这种大胆尝试让赵志刚明白,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受老师影响,赵志刚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也不断尝试新的题材和表演形式。1994年,他排演了越剧《王子复仇记》,将西方经典与越剧相结合,这一创新之举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尹桂芳老师对他的这一尝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还曾撰文表示,如果未来志刚能够成为一个流派,她会感到非常欣喜。
《红楼梦》也是赵志刚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尹派贾宝玉来源于尹桂芳的《宝玉与黛玉》,赵志刚和方亚芬恢复演出尹派和袁派《红楼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创作过程中,赵志刚付出了诸多心血,而老师的病危和逝去更是让他心痛万分。在上海大剧院彩排那天,得知老师可能时日无多,赵志刚在演出时完全沉浸在角色中,哭戏感染了台下台上所有人,大家哭成一片,这场演出也成为了他对老师的一次深情告别。
除了尹桂芳老师,上海越剧院的其他越剧大师也对赵志刚关爱有加。袁雪芬院长有意识地给他很多机会,让他和金采风老师排练《汉文皇后》,跟着戚雅仙、毕春芳、朱东韵三位老师赴港演出,跟吕瑞英老师演《花中君子》,这些经历让他的表演艺术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后来,他又与王文娟、孙道临合作越剧电视剧《庵堂认母》,前辈们的指导和帮助让他受益匪浅。
五十年的从艺生涯,赵志刚不仅在传统剧目中展现了卓越的表演才华,还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他尝试排演了《疯人院之恋》《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现代题材剧目,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为越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成立“赵氏工坊”,积极尝试将越剧与清唱剧、音乐剧、话剧等不同艺术形式结合,努力探索适合男女合演的越剧之路。
如今,赵志刚依然活跃在越剧舞台上,他的每一次演出都备受关注。回顾自己的五十年艺术生涯,他感慨万分:“这五十年是开开心心的50年,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爱好,这是很幸福的。这50年非常辛苦,有艰辛,有泪水,有掌声,也有鲜花,有很多需要感恩的人,我觉得我自得其乐,而且无怨无悔。”他就像一位孤独的行者,在越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用自己的坚持和创新,为越剧艺术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24年10月12日周六晚19:10,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可凡倾听》,将对话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艺术世界,聆听他的故事,感受越剧的独特魅力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