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赏析 | 古意新诠:论莫非书法中的时间褶皱
更新时间:2025-07-08 00:46 浏览量:1
在当代书法艺术版图中,莫非的创作实践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位起步较晚却成就斐然的书法家,以其对商周金文、中山王器铭文、石鼓文等古文字系统的深度研习与创造性转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却又鲜活跃动的审美窗口。他的艺术轨迹折射出当代文化语境下,一位知识型书法家如何通过对文字考古学的执着探索,完成对书法本体的哲学思考与形式重构。
▲莫非书法作品
莫非的艺术履历呈现出清晰的学术脉络。从早期自学吴昌硕篆书,到受古文字学家陈初生教授指点转向商周金文、甲骨文研究,再到以中山王三器铭文获得专业认可,最终形成以石鼓文为基调的个性化表达——这一过程绝非简单的风格演变,而是一场持续的文化寻根之旅。
▲莫非书法作品
在技术层面,莫非的书法实践解构了篆书传统中“婉而通”的单一美学标准。他对中山王器铭文“修长锐利”线条的把握,对石鼓文“凝重浑朴”质感的再现,以及对马王堆帛书“率意自然”笔调的吸收,形成了一套复合型的笔墨语言系统。这种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通过保持中锋用笔的纯粹性,却在起收转折间融入丰富的节奏变化;在遵循篆引秩序的同时,通过线条粗细、墨色浓淡的微妙对比制造视觉张力。其作品中那些看似高古艰涩的文字符号,因“浓厚的书写意味”而获得了呼吸与温度,实现了“古意苍苍”与“生气灵动”的辩证统一。
▲莫非书法作品
从文化基因角度看,莫非的创作深深植根于岭南篆书传统,却又赋予了这一传统新的时代内涵。岭南书法自清代以来就有着“以学术滋养艺术”的鲜明特色,长期以往形成了金石学研究与书法创作相互促进的学术传统。莫非对战国文字“因势随形”结构法则的领悟,对商周金文“点画多变”造型原理的把握,都不是停留在考古学的层面,而是升华为一种视觉诗学的建构。这种学养与技艺的双重修炼,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艺术的感染力。
▲莫非书法作品
在当代书法面临“传统与创新”永恒命题的背景下,莫非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值得关注的解决方案。他没有陷入盲目解构汉字的先锋实验,也避免了泥古不化的保守姿态,而是选择在文字演化的历史褶皱中寻找创造的支点。其作品中的“古意”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笔墨与远古文字展开的深度对话;所谓的“生气”也不是轻浮的创新标签,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自然流露。这种创作态度或许正是当代书法走出困境的启示——当创新根植于传统的沃土,当个性生长于共性的根基,书法艺术才能保持其文化身份的同时获得当代生命力。
艺术家简介
Introduction to the artist
莫非,湖南永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致公书画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广州市教育委员会中小学书法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广州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委员,天河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教育局文学艺术家进校园专家,广州书画专修学院副教授。
出版发行:
《广州市青年书法家作品选系列(第一辑) 莫非卷》
《战国中山王器铭集联》与著名文字学家书法家陈初生合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获奖情况:
广东省第三届“南雅奖”银奖,第三届“康有为奖”书法创作奖,“中青年书法奖”三等奖,三大赛事中皆获奖
2017年“红棉杯”广东省青年书法篆刻大赛红棉杯十佳
第四届中国秦皇岛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组优秀作品奖(最高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协会条件之一)
“炳胜杯”广州市迎亚运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等全国、 省、市、区各级书法大赛获得金奖数十次之多。
主要展览:
·“八路君”第二、三回书法展 “八路君”小品展 ·“八路君”手卷书法作品展
·广东省星河展第五回书法展
·“岭南霞光”首届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提名书法家作品展览(广东省博物馆)
·“心摹白沙”岭南书坛十八子书法精品展(江门)
·“广东书法园•问道吴门”——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二十人精品展(苏州尹山湖美术馆)
·“黉宫论道”广州教师七人书法作品展(广州市文化公园)
师承追求:
本人学习书法起步比较晚, 大学毕业后,起初自学吴昌硕篆书,后经古文字学家、著名书法家、暨南大学教授陈初生指点,临习商周金文,甲骨文,尤其对战国中山王三器铭文的用笔、结构、字法、章法等下了一番苦功。2009年广东省第三届“南雅奖”书法篆刻大赛银奖作品就是本人集中山王器铭文字的一幅对联,瘦硬峭劲,清雅秀逸。之后主攻石鼓文,旁及秦简、长沙马王堆帛书。目前的创作大多以石鼓文为基调,融合商周金文点画多变、结构因势随形的特点,尽管书写的文字高古艰涩,但由于有浓厚的书写意味,既显得古意苍苍,而又生气灵动。受陈初生教授多年的指导和影响,继承岭南篆书的优秀传统,并融入多年的理解,渐渐显现出自己的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