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赏析 | 山水清音:论卢永建山水画的精神向度
更新时间:2025-07-07 22:24 浏览量:1
在当代水墨艺术的多元格局中,卢永建的山水创作以其独特的静气与深度,构建了一个可供当代人栖息的精神家园。他的艺术实践既扎根于传统文脉的沃土,又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生长出新的枝叶,形成了独具辨识度的视觉语言体系。这种创作既非对古人的简单摹写,亦非对西方艺术的生硬嫁接,而是在深刻理解中国画学精髓的基础上,完成的一次次静默而深刻的美学变革。
▲卢永建《胜山明曦》
卢永建的笔墨系统呈现出鲜明的辩证特征。线条中蕴含着书法般的节奏与力度,却又在传统程式之外发展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实则暗含精妙的控制,干湿浓淡的变化不仅服务于物象塑造,更构成了一种自足的情感语言。在墨法运用上,他通过墨色的微妙渐变与对比,创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水”这一媒介的独到理解—水分在他的画作中不仅是调和剂,更是参与创作的活跃因素,那些因水势自然晕化形成的肌理效果,为画面注入了不可复制的生命质感。
▲卢永建《林海踏歌》
空间意识的创新是卢永建艺术的重要突破点。他既保留了传统山水“可游可居”的观照方式,又融入了现代视觉经验中的构成意识。画面中的山体、云气、水纹等元素不再仅仅遵循自然主义的排列逻辑,而是根据形式美感的需要进行重构。这种处理既避免了传统山水程式化的弊端,又防止了纯粹抽象导致的文化根性丧失。他对虚实关系的把握尤为精到—画面中的空白不再是简单的背景留白,而是具有呼吸感的“气口”,是连接物象与观者想象力的重要纽带。这种空间处理方式使有限的二维画面获得了多维度的精神延展,为观者提供了丰富的心理游走路径。
▲卢永建《林泉高致》
▲卢永建《归云伴我》
卢永建山水画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独特的精神品格。在浮躁的当代艺术生态中,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沉静与内敛。这种气质不是刻意为之的风格标签,而是艺术家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画中那些层叠的山峦、幽深的溪谷、孤立的亭台,共同编织出一个超越时空的精神场域。这个场域既承载着传统文人对理想栖居的向往,又包含着现代人对心灵归宿的追寻。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作品虽然充满出世的情怀,却并不逃避现实—那些看似传统的山水意象中,往往隐含着对当代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种经过现代性洗礼后的文化自觉。
▲卢永建《书院春深》
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视角看,卢永建的艺术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保持本土艺术的精神特质,同时又使其具有当代普适性,成为每个严肃艺术家必须面对的课题。卢永建的实践表明,传统的活化不在于表面形式的翻新,而在于对其内在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他的山水画既能让熟悉传统的观众感受到文脉的延续,又能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赏者提供审美共鸣的可能。这种平衡的取得,源于艺术家对中西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将这种理解转化为个性化语言的能力。
艺术家简介
Introduction to the artist
卢永建,1972年出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青岛市城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
青岛市城阳区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2020年,国画作品《清明》获“2020公望富春全国山水画作品展”入会资格。
2020年,国画作品《柳石台屋》入选“万年蒲江——全国山水画长卷展”。
2021年,国画作品《故园手册》获“2021年万年蒲江全国山水画册页展”入会资格。
2023年,国画作品《石屋薪传》入展“第三届同源全国中国画展”。
2023年,国画作品《大石幽泉》入展“2022墨香诏安全国中国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