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世奎,榜书六种笔法“提、按、顿、挫、内颤、外颤”
更新时间:2025-07-08 18:34 浏览量:1
民国时期天津的华世奎在榜书书写中,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书家,他把榜书艺术中总结的“提、按、顿、挫、内颤、外颤”六种笔法,是其融合颜体精髓与个人创新的核心技法体系。今天把他的这六种笔法给大家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的书写有帮助。
提笔法:以腕或臂力将笔锋提起,仅用三分之一笔锋书写,强调“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此笔法多用于横画收束或竖画起笔,如“天津劝业场”中“津”字的竖画,瘦硬挺拔如铁柱,既得颜体筋骨,又融入篆隶的凝练感。
按笔法:将笔锋铺开下压,中锋行笔时注重“涩笔”运用,使笔画丰腴而不臃肿。例如“劝”字长横,起笔藏锋若鼎足,中段铺毫如逆水行舟,收笔回锋似截铁,尽显颜体“蚕头燕尾”之妙。提按交替形成的节奏感,使线条在“力透纸背”中蕴含灵动变化。
顿笔:在行笔中突然下压,形成有力的停顿,常用于转折或收笔处。如“业”字末笔的顿收,厚重如鼎足,强化了字的稳定感。
◦ 挫笔:顿笔后通过小幅移动笔锋调整方向,补救顿笔的不规则处。例如“场”字右部的撇画,顿笔后挫锋换向,使笔画既刚劲又流畅,暗含“屋漏痕”的自然蜿蜒。顿挫相间,如乐曲中的重音与休止符,赋予榜书强烈的韵律感。
内颤:在行笔中通过腕部细微颤动,使笔锋在笔画内部产生不规则波动,类似颜真卿“屋漏痕”的蜿蜒效果。如《朱柏庐先生家训》中“家”字的宝盖头,横画颤动如水流遇阻,增加了线条的立体感和含蓄之美。
外颤:笔锋在笔画边缘轻微颤动,形成类似金石碑刻的斑驳质感。例如“天津劝业场”匾额中“天”字的捺画,外颤技法使其收笔处如崩浪雷奔,既有颜体的雄浑,又具北碑的苍茫之气。内颤与外颤的结合,使华世奎的榜书在厚重中透出灵动,被评“笔道如微微颤动的音符”。
希望这几种笔法对大家书写大字的时候,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