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齐白石为齐良末刊 “纪牛长寿”印,上海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齐白石书画大数据鉴定专家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发布

更新时间:2025-07-09 00:57  浏览量:3

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藏品】齐白石为齐良末刊 “纪牛长寿”印

【作者】齐白石(齐璜)

【材质】寿山石

【尺寸】长2.5cm;宽2.5cm;高5.1cm

【边款】幼子良末母难之日存念。父璜

【印文】纪牛长寿

【说明】纪牛为齐良末,字纪牛,号耋根。系齐白石幼子,母亲胡宝珠为齐白石的继室。自幼随父学画,攻山水、人物、花卉,追求气派风格。

【传承】齐良末旧藏,委托方家属提供

【收藏】齐白石书画院

齐白石为幼子齐良末所刊"纪牛长寿"印的艺术与情感解读

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齐白石(1864-1957)不仅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闻名于世,其篆刻艺术同样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其中,他为幼子齐良末所刻的"纪牛长寿"印(现藏于齐白石书画院),不仅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更承载着深厚的父子情感与家族记忆。这方寿山石印章长宽各2.5厘米,高5.1厘米,边款"幼子良末母难之日存念。父璜",印文"纪牛长寿",凝聚了齐白石晚年得子的喜悦与对幼子的殷切期望。

▲齐良末和父亲齐白石以及哥哥齐良迟、齐良已合影

"纪牛长寿"印的背景与由来

齐良末(1938-)作为齐白石78岁高龄时所得的幼子,其出生本身就具有特殊意义。齐白石在日记中曾记载:"二十六日寅时,钟表乃三点二十一分",详细记录了良末出生的时刻,足见其重视程度。良末之名中的"末"字,既表明其为齐白石最后一个孩子,也暗含"老来得子"的欣喜。齐白石为其取字"纪牛",号"耋根",均有特殊寓意:"纪牛"源于良末母亲胡宝珠怀胎时正值农历丁丑年(牛年),故以"纪牛"铭记;"耋"指八十高龄,当时齐白石已年近八十,故称此子为"耋根",意为晚年所得之根脉。

▲齐白石为齐良末刊 “纪牛长寿”印

这方"纪牛长寿"印刻制于胡宝珠去世后的"母难之日"(即良末生日),边款"幼子良末母难之日存念。父璜"饱含深情。胡宝珠是齐白石的继室,1943年良末5岁时去世,此后齐白石亲自抚养幼子,既当父又当母。"母难之日"的提法,既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也暗含对良末失去母亲的心疼。印章作为"存念"之物,成为连接父子情感的物质载体。

▲齐白石为齐良末刊 “纪牛长寿”印

印章的艺术特征与篆刻风格

从艺术角度分析,"纪牛长寿"印体现了齐白石晚年成熟的篆刻风格:

材质选择:采用优质寿山石,这种石材产自福建福州,质地细腻温润,易于受刀,是篆刻的上乘材料。齐白石一生刻印无数,对石材极为讲究,为爱子选材自然精挑细选。

形制规格:2.5×2.5×5.1厘米的尺寸属于中型印章,既适合日常使用,又具有一定展示性。方正规矩的造型反映了传统印学的审美要求。

印文布局:"纪牛长寿"四字采用典型的齐派篆法。齐白石篆刻早年学丁敬、黄易等浙派风格,中年后取法赵之谦、吴昌硕,晚年自成一家。"纪牛长寿"四字笔画粗细对比强烈,"长"字最后一笔向下延伸,与"寿"字上部形成呼应,整体疏密有致。单刀直入的冲刀技法形成一侧光洁、一侧爆裂的线条效果,极具力度感。

边款特色:边款"幼子良末母难之日存念。父璜"以行楷书刻就,字迹工整中见率真,刀笔交融。"父璜"署名方式显得既正式又亲切,齐白石名璜,对晚辈通常自称"璜"或"白石",此处用"父璜"凸显父子关系。

这方印章与齐白石其他名印如"人长寿"(现藏中国美术馆)、"愿人长寿"等形成系列,共同体现了他对"长寿"主题的偏爱。齐白石曾言:"篆刻第一,诗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足见其对篆刻的重视。为家人刻印,他尤其用心,"纪牛长寿"印可视为其晚年篆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齐良末的艺术人生与父子传承

齐良末作为"纪牛长寿"印的受赠者,其人生轨迹与这方印章寓意紧密相连。他1938年生于北京,出生时齐白石已75岁高龄(按中国传统虚岁计算)。良末自幼聪慧,8岁开始随父学画,齐白石甚至专门为他制作作画范本。在《忆父亲对我的关爱》口述中,齐良末回忆道:"父亲老来得子,喜悦之情是难以形容的",并提到齐白石特为他留诗:"锦绷珍重小儿曹,富贵何如隐逸高。养犬勿伤钱树子,年深防倒莫争摇。"诗中既有宠爱,也含教诲。

艺术教育方面,齐良末主要攻山水、人物、花卉,追求齐派风格。由于从小在艺术氛围中长大,他深得白石画艺精髓,被誉为"小齐白石"。齐白石教导子女艺术不仅注重技法传授,更重视品性培养。他为良末刻"纪牛长寿"印,既是对儿子的祝福,也寄托了对艺术传承的期望。

齐良末后来成为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北京书画研究会会员,还担任北京残疾人协会顾问、海南中岛集团艺术顾问等职。他一生致力于齐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如印章"纪牛长寿"所寓意的,既延续了齐氏艺术血脉,也保持了艺术生命的长久活力。

印章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

"纪牛长寿"印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

纪年功能:"纪牛"直接指向丁丑牛年这一特定时间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以干支纪年的文化习惯。齐白石善用印章记录生活重要事件,如为蔡元培刻"孑民"印边款注明"丁丑五月齐璜",这种纪年方式使其作品具有历史档案价值。

长寿寓意:齐白石常以"长寿"入印,如"人长寿"、"愿人长寿"等。北京画院藏其"长寿"印边款称:"余年六十矣,今宵夜亡,不为短命,刊此一笑",展现豁达生死观。"纪牛长寿"印延续这一主题,表达对幼子生命的珍视与祝福。

家族传承:印章作为"齐白石—齐良末"父子关系的物证,象征着艺术世家的延续。齐白石共有子女十二人,但幼子良末尤为特殊,因其出生时父亲已至暮年。这方印章某种程度上是齐白石艺术与血脉双重传承的保证。

情感载体:边款"母难之日"四字蕴含复杂情感。一方面,胡宝珠因生产良末而体质受损,可能间接导致早逝;另一方面,良末生日成为怀念亡妻的时机。齐白石选择在这一天刻印赠子,将哀思转化为艺术创作,体现了他"化悲痛为艺术"的创作特点。

这方印章还与齐白石其他"牛"题材作品形成互文。如他的《牧牛图》只画一只牛、一株柳,钤印"白石、吾年八十八、人长寿、牵牛不饮洗耳水",表达乡愁与对童年牧牛生活的怀念。"纪牛长寿"印中的"牛"字,既指纪年,也可能暗含齐白石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印章的收藏与鉴定价值

"纪牛长寿"印现由齐白石书画院收藏,该院院长齐良芷(齐白石之女)的弟子汤发周负责发布相关信息。作为齐白石为直系亲属所刻印章,其真实性有可靠保障。从收藏角度看,这方印章具有多重价值:

艺术价值:代表齐白石晚年篆刻艺术高峰,单刀直入的刀法、大开大合的章法、雄强浑厚的气息,均体现其"胆敢独造"的艺术主张。与北京画院藏300方齐白石印章相比,"纪牛长寿"印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私密。

历史价值:作为齐白石家族史的实物证据,见证了齐白石晚年家庭生活与艺术创作状态。1938年齐良末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北平沦陷,齐白石闭门谢客,这方印章反映了他乱世中的家庭温情。

材质价值:优质寿山石本身即为珍贵印材,加上名家篆刻,材质与艺术相得益彰。齐白石刻寿山石印章在拍卖市场上备受追捧,如他刻蔡元培用印对章(2.5×2.5×7.1cm)即被视为珍品。

鉴定特征:与齐白石其他真迹印章相比,"纪牛长寿"印具有以下鉴定要素:一是印文笔法自然流畅,无描摹痕迹;二是边款内容与史实完全吻合;三是印面风格符合齐白石晚年特征;四是传承有序,出自齐白石书画院。

在齐白石传世印章中,为子女所刻者尤为珍贵。除"纪牛长寿"外,他还为长子齐良迟刻过"愿人长寿"印,齐良迟回忆:"父亲叫我把印石拿来...便在石头上写了'愿人长寿'四个字...索性我给你锉几下算了。"这种为子女即兴刻印的习惯,展现了齐白石作为艺术大师之外的父亲形象。

结语:一方印章的多重意义

齐白石为幼子齐良末所刊"纪牛长寿"印,从表面看是一方普通的姓名章,实则蕴含丰富层次:它是艺术精品,展现一代大师的篆刻造诣;是历史见证,记录齐氏家族的重要时刻;是情感信物,承载父子深情与对亡妻的怀念;更是文化符号,体现中国传统艺术中"物以载道"的精神。

这方印章将齐白石作为艺术家、父亲、丈夫的多重身份融为一体。在2.5厘米见方的印面上,我们既看到"胆敢独造"的齐派篆刻风格,也读到"幼子良末母难之日存念"的温情款识。艺术与生活、创新与传统、公众形象与私人情感,在这小小的空间中达成完美平衡。

正如齐白石所言:"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这方"纪牛长寿"印同样体现了他远离喧嚣、回归家庭的另一面。通过这方印章,我们得以窥见艺术大师背后鲜为人知的亲情世界,理解其艺术创作中的人文温度。或许,这正是"纪牛长寿"印超越一般艺术品,令人回味无穷的真正原因。(未完待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