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影述评|尚国营:“图文配古诗”,何以引热议
更新时间:2025-07-09 01:50 浏览量:3
(原文)
“图文配古诗”,何以引热议
2025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图文配古诗”的创新题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网络热议。它以图像为引子,古诗为答案,看似只是考试形式的一次简单变革,实则反映了教育理念革新、学科融合趋势,折射出时代对教育、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全新思考——在视觉信息汹涌澎湃的读图时代,我们该如何看待图像与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又该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读图素养?
在教育理念层面,美育价值正经历着从技能培养到素养浸润的重构。以往,传统美育往往将重点聚焦于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技能训练,却忽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而“图文配古诗”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促使美育回归本真。它让考生从试卷上的莲花图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于山水舟船画面中体会“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豁达意境,这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考察,而是将审美体验与文化理解紧密相连,完美地呼应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想,必将推动学校审美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综合素养的培养转变。
这一创新题型,昭示着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崭新时代已悄然来临。曾经,摄影教育被困于美术课堂的小圈子,缺乏资源与重视,形同虚设。如今,它开始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紧密携手。学生用微距聚焦“小荷才露尖尖角”,感悟诗中描绘的生机与静谧;在江南雨季定格“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意画卷,借用光影体会历史岁月的厚重;以摄影展现“横看成岭侧成峰”,将地理知识进行视觉化呈现。跨学科融合让知识不再是孤立碎片,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而且提升了他们运用多学科知识解读和创作图像的能力,真正实现了“1 + 1 > 2”的教育成效。
这道题的社会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唤醒了广大学生家长对艺术学习的全新认知。过去,许多家长将绘画、摄影等艺术学习视为升学的“加分利器”,追求证书和奖项,却忽略孩子对艺术本身的热爱。而现在,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审美艺术是滋养孩子感知力、共情力与创造力的肥沃土壤,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与全面发展意义非凡。当孩子解读一幅摄影作品时,需要的不仅是艺术鉴赏力,更是感知世界的敏锐触角、共情他人的温暖心灵,以及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创新思维。家庭美育从而成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场合——室内艺术氛围的精心营造、孩子摄影配文的温馨分享、亲子诗配画比赛的欢乐互动,都将成为播撒美学种子的温暖土壤。
“图文配古诗”的热议,是审美艺术从“边缘补充”迈向“核心素养”的重要信号,它唤醒了社会对美育的重新审视。这提醒我们,重视摄影艺术教育、培养读图素养,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关乎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时代重任。唯有让美育真正融入教育的血脉,让图像与文字共同滋养心灵,我们才能培育出既具文化底蕴,又能拥抱未来的时代新人。
——本文发表于《中国摄影报》1版(2025年7月4日)
作者简介
尚国营,教授,焦作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高校大学生摄影教育教学工作。
审核:魏亚飞
编辑:黄小一 杨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