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始兴县:丹凤小学第六届文化体育艺术节展示育人成果
更新时间:2025-07-10 01:38 浏览量:3
本文转自【中国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认真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扎实推进“五育并举”行动计划,近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教育局的指导下,始兴县丹凤小学成功举办了第六届文化体育艺术节。本届艺术节以“上善教育”为核心理念,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实践主题,旨在全面检验和展示学生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育人实效。
学校依托今托管课后服务数字化管理执行平台的深度应用,课上课后协同、线上线下融合,整体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本次活动既是“双减”下学校课后服务阶段性成果的生动呈现,也是学校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积极探索。
美育浸润
校园环境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走廊被精心布置为艺术成果展示空间,集中展陈了学生的书画作品。书法作品字迹工整、笔力遒劲,绘画长卷气韵生动、色彩纷呈,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
体质强健
体育竞技环节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场上,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赛事。低年级的接力赛紧张有序,充满童趣;高年级的长跑项目则考验学生的耐力与意志品质;足球联赛和篮球赛场上,队员们配合默契,技术娴熟,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技水平;拔河比赛、跳绳活动以及日常大课间评比,都成为学生展现活力、锻炼体魄的有效路径。通过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进阶式模式,积极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让体育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人生课”。
始兴县丹凤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林发众在闭幕致辞中强调:“体育是强身之本,你们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美育浸润心灵,舞台上的星光闪耀着艺术之美;劳动教育藏在班级文化的细节里,而你们为对手喝彩、为同伴助力的身影,正是德育最美的见证。”
随着文化体育艺术节的成功落幕,始兴县丹凤小学旋即迎来“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组织了庄严的新队员入队仪式,为新队员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同时,精彩的文艺汇演为学生们提供了舞台,尽情绽放青春光彩。
本次文化体育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是始兴县丹凤小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五育并举”要求的一次重要实践。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通过引入今托管课后服务管理执行平台,以高质量应用引领教育教学整体性变革,构建了丰富、优质、适切的课后服务体系。平台依托数“50%SaaS+50%线下”创新模式和“一校一案”原则,整合优质课程资源与师资力量,深入探索课后服务的优化路径。
科技创客类
3D建模打印课堂上,学生们利用3D建模软件设计不同物体,再通过打印机用特殊的材料逐层打印,近零距离感受3D打印的科技魅力,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编程课堂上,学生们指尖在键盘飞舞,通过代码搭建出神奇的数字世界。从编写简单指令到设计复杂程序,在逻辑与创意的交织中,逐步解锁编程的无限可能。
体育技能类
始兴县丹凤小学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将足球课堂延伸到课后服务中,让绿茵场成为学生成长的活力舞台。课上,学生们从基础的颠球控球训练,到激烈的分组对抗,欢呼声此起彼伏,在团队协作中培养默契,感受足球运动带来的热血与激情。
此外,篮球、羽毛球课程皆由专业过硬的教师执教,显著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有效增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帮助学生科学控制体重。
思维拓展类
逻辑思维训课程围绕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创新解决问题等角度展开,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和思考感悟中产生思维兴趣、养成思维习惯、提升学习专注力。
语言文化类
创编小记者课程带领学生们学习新闻基础知识、实践模拟采访等内容,让学生们自信地展示与表达,同时提升观察与写作能力。
站在讲台前的学生,正在熟练地应用发声技巧和肢体语言,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鲜活的表达传递想法。经过学习演讲与口才课程,他们逐渐褪去羞涩与紧张,培养出从容自信的气质。
在硬笔书法课堂上,墨香萦绕,学生们坐姿端正,一笔一划地临摹字帖,感受汉字结构的精妙。通过长期的练习,不仅练出一手好字,更培养了沉稳的气质,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艺术素养类
走进中国舞教室,仿若来到诗意天地。学生们舒展身姿,从拉韧带的基础锤炼,到研习云手水袖,每个动作都浸透着对美的追求。
尤克里里课上,学生们指尖在琴弦上游走,从笨拙摸索和弦指法,到流畅弹奏轻快旋律,再到自信弹唱流行曲目,收获的不止是演奏技巧,还有用音乐传递情感的生活方式。
创意美术课堂则是想象力的狂欢,学生们手握画笔、调色盘,将脑海中的天马行空化作纸上的绚丽图景。无论是写意山水,还是彩绘泥塑,都是内心的顺畅流淌。
从创意无限的艺术长廊到活力四射的体育赛场,从课后服务的日常趣味点滴到“六一”儿童节庆典盛盛况,丹凤学子在汗水、掌声、艺术气息和团队协作中,体验了成长的内涵与意义。
今后,各方将携手持续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要求,以数字化赋能不断优化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课后服务评价模型,夯实区域特色打造,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持续巩固“双减”成果,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