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赵红林:薄瓷载厚史 匠心刻山河

更新时间:2025-07-10 18:09  浏览量:2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来自陶瓷行业,形容发源于宋朝时期的刻瓷技艺。以瓷为纸、以刀代笔,在烧制好的瓷器上,錾刻出诗文、山水、人物、花鸟等艺术形象,这便是刻瓷。这种绘画与錾刻共融的制作工艺,是我国独有的传统艺术。

赵红林在刻瓷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7月3日,《科学导报》记者见到了山西传统手工刻瓷艺术第四代传承人赵红林。走进赵红林的工作间,清脆的凿刻声悦耳动听,只见赵红林凝神静气地端坐在工作台前,手持特制的金刚刻刀,刀尖与洁白的瓷面保持着微妙的距离。她的手腕时而紧绷如弓、时而轻盈似羽,每一次运刀都像在演奏无声的乐章——锋刃游走间,瓷粉如细雪般簌簌飘落,釉面上渐渐浮现出流畅的山水轮廓。鼻尖几乎要触到瓷面的距离里,能看见她眼中跳动着专注的火光,呼吸节奏与刻刀的顿挫完美同步。当刻刀划过转折处时,她会屏住呼吸,指关节因精准施力而微微发白,直到一道完美的弧线在瓷器表面涅槃重生。

退休的赵红林偶然间迷上了这门技艺,潜心学艺十多年。如今,古稀之年的她,成了“山西传统技法刻瓷”太原市优秀非遗传承人。“刻瓷不仅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还要在书法上有所造诣。它讲究耐心、眼力、精力、手力精妙配合,手力多一分瓷盘碎裂,少一分没有神韵。”赵红林和记者说道。

赵红林回忆,为了更好地掌握刻瓷技艺,零基础的她上了美术班、书法班,并先后拜山西省陶瓷大师和民间刻瓷艺术家为师。多年间,赵红林创作了近300件作品,先后创作了《青铜之约》《晋祠八景》《古晋阳八景》《高君宇》《鼓楼印象》和《万柏林八景》《傅山》等讲述山西故事的系列作品。2022年,抗疫作品《巾帼英雄战疫魔》荣获“妇乐坊手工艺展”银奖和特别贡献奖,部分作品被太原图书馆、太原工艺美术馆等单位永久收藏。

赵红林对记者说道:“刻瓷技艺流程十分讲究。由选瓷、打稿、雕刻、勾描轮廓颜色、研磨、敷色、落款等工序构成,并运用钻刀法、双勾法、刮刀法等多种刀法,表现画面的明暗、远近等透视效果,使作品既有‘金石趣’又有‘笔墨韵’。”

近年来,赵红林致力于非遗刻瓷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走进社区、商场、企业和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在赵红林的努力下,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已把刻瓷艺术列入大学公选课程,她已带出两届刻瓷艺术学员。

“如果说丰富的颜色是瓷器基础的话,独特的地域文化就是五彩瓷盘的灵魂,而成熟的刻瓷技艺可将这一切牢牢地定格下来。”赵红林的刻瓷更像造境,先让自己沉浸其中,才能在作品中轻凿出内心感受。赵红林创作的作品磅礴大气,她在继承传统刻瓷艺术的基础上,更多的是把目光聚焦在山西本土文化的弘扬上。她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整理和挖掘厚重的山西历史文化责无旁贷。从“青铜之约”到“万柏林八景”,她用小小的雕刻刀,讲述着山西故事。

“红林老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在退休后找到了另一道人生风景,她用坚韧、执着、勤奋诠释了在热爱中发现和表现美,她外表温和内心强大,在教与学中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撑,在创作太行山作品时,时刻把太行的伟岸结合到党的伟大之中来,艺术与精神相互融合。红林老师勤奋朴实,她的作品总是会敲击到每位读者的心。”徒弟常小飞给出这样的评价。

赵红林用沉甸甸的荣誉见证着非遗传承的坚守,那些闪耀的奖杯不仅镌刻着她的艺术造诣,更映照着一位文化守护者的匠心。三晋大地的许多古迹都留下她采风的足迹,太原城的每一帧风景都化作她刀笔下的永恒。方寸瓷片间,她以精湛技艺复活千年文脉,让脆弱的瓷器承载起最厚重的历史记忆。这位非遗传承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弘扬传统工艺的道路上,她正向着更远的未来坚定前行。

科学导报记者 王小静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