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周杰伦演唱会,花500只能看大屏,你愿意买单吗?
更新时间:2025-07-11 00:37 浏览量:1
7月9日,周杰伦官宣入驻抖音,取名“周同学”。粉丝以“每秒上千”的速度增长,截至7月10日中午14点,虽然作品为0,但该账号粉丝量已超过1100万,可见周杰伦的影响力。
就在三天前,周杰伦演唱会厦门站门票第三次开售,刚刚引发了争议。此次开售除前期退票外,还新增了舞台两侧视线不良区及大屏观演区,售价分别高达900元和500元。其购前须知明确提到,大屏观演区因控台遮挡视野,仅支持观看大屏幕、感受现场气氛。同时,所有订单均不支持退票。
花500元看演唱会,全程看不到歌手和舞台,只能看大屏幕,感受演唱会的氛围,你会买单吗?
01
粉丝对“氛围票”评价褒贬不一
此次周杰伦厦门站演唱会从7月11日到7月13日,共举办三场,地点位于厦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白鹭体育场。该演出已经进行了两次开售,第三次开票将于7月8日下午1点08分进行,看台票价最低600元,内场票价最高2000元。在演唱会门票“三开”之前,就有不少粉丝发现,此次新增了大屏观演区和视线不良区,其售价也分别高达500元和900元。
不少网友调侃“主办方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明年站票也能卖了?”有不理解的网友称,特别是900元的视线遮挡票可能又看不到大屏幕又看不到人。
7月7日,售票方猫眼回复:“厦门站大屏观演区因控台遮挡视野,仅支持观看大屏幕、感受现场气氛。平台仅负责销售,票价不由平台制定,以实际售卖为准。”同时,此次所有订单均不支持退票。
当自己的青春变成眼前的三块电子大屏,演唱会是否变了味?实际上这不是第一次开设特殊位置,早在2023年周杰伦演唱会呼和浩特站主办方就将遮挡区域的座位进行以300元、500元、600元特价折扣销售,推出后很快便售罄了。今年4月,周杰伦演唱会南宁站第三次开售,也新增了特价大屏观演区,该区域因视线被遮挡且售价较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登上微博热搜。但此类“氛围票”依旧抢手,一经开售便全部售罄。8日当天,就有网友吐槽,“‘三开’秒空,连500元的遮挡票都是秒没!”
不过,也有不少买了南宁站“大屏票”的粉丝晒出南宁场“大屏票”位置,并表示:“该位置性价比较高,能进去都不错了,反正480元拍不了什么,还能认真听歌。”
网友晒出南宁场“大屏票”位置
有网友表示“很值得,看个人。至少体验一次,能在人生中留下不一样的一笔,多年后回忆起来,当年自己曾经这么疯过一把,也是值得的。”
02
演唱会卖“氛围票”,合法吗?
在演艺市场如火如荼之时,不良视线门票事件却频繁出现。这背后是主办方利用视觉死角“创造收益”而“割韭菜”?还是圆粉丝一个拿到入场券的梦?
今年3月28日晚,陈奕迅在重庆开唱,就有不少歌迷表示买到了“大屏票”“柱子票”“擦玻璃票”。更有网友吐槽,花1980元不仅在最后一排,还买了个站票。
早在2023年,梁静茹演唱会“柱子票”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消费者倪某等9人以699元、999元、1299元等价格购买梁静茹上海演唱会门票,但严重影响观看体验,于是将上海某演艺公司起诉至法院,请求“退一赔三”。
这种将以往颇受争议甚至无法销售的座位包装成新票种——“氛围票”,的确要肯定主办方的创意。有网友认为,演唱会上这些“遮挡票”,其实就是有瑕疵的商品。“主办方愿意对有遮挡的座位明码标价、透明交易且给予优惠,这是明确告知消费者商品的瑕疵,并予以价格优惠,充分尊重了观众的知情权、选择权,而不再是靠‘盲选’‘拼手气’。”
卖“只能看大屏、感受氛围”的票,是否合法?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作出解读:
演唱会主办方和平台方销售这种“仅支持观看大屏、感受现场氛围”类型的票,是否合法?
若信息充分披露,销售行为合法;但若隐瞒关键信息,可能面临消费者维权或市场监管处罚。
大屏观演区和视线不良区的售价分别为500元和900元,是否符合相关定价标准?
通常情况下,票价主要由市场调节,即主办方自主定价,但需符合以下限制:
第一,主办方不得哄抬价格,若票价显著高于同类演出,可能被认定不合理。
第二,不得进行价格欺诈,需明确标注分区定价依据,若宣称“全场同价”却实际分区加价,则涉嫌违法。
简言之,若无价格欺诈或垄断行为,定价本身合法,但价格过高或者定价显著不合理可能引发舆论反噬或监管关注。
“此次不再设退票期,所有订单均不支持退票”此类条款,是否涉嫌侵权?
主办方规定所有订单均不支持退票,可能属于不合理排除消费者权利的格式条款,应认定无效,消费者有权在合理范围内主张退票。另外,若购票后主办方新增限制,比如,如果临时调整座位至更差区域,消费者可主张违约退票。
一刀切的“不可退票”条款可能被认定无效,需结合信息披露和公平性综合判断。主办方应设置合理退改规则,否则可能面临集体投诉或诉讼风险。
03
“氛围票”争议背后,在博弈的是什么?
演唱会“爆火”这么多年,绝对不是简单一句“冲动消费”或“报复性消费”可以解释。大批观众抢票“未遂”,望票务平台兴叹;抢到票的观众,有的怀念旧时光,有的疯狂追偶像,有的去举办地及周边city walk,有的去别人的演唱会现场开自己的演唱会。
“展演+旅游”模式为城市文旅消费增添新活力,并日益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演唱经济有“行走的GDP”之称。以2023年周杰伦天津演唱会为例,总计观众人数18.5万人次,其中本地观众占比38%,外地观众占比62%,累计带动综合消费超过30亿元。
这两天,#演唱会抢票难度排行榜#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周杰伦的演唱会恰好就在抢票难度最高的级别,需求远高于供给,网友不禁发问:“谁能让我买到票?”周杰伦演唱会氛围票的出现,或许是在应对分层满足的一种选择。在票务紧张的现状下,此举为经济能力有限的群体提供了参与机会,符合“体验经济”逻辑——观众购买的不仅是视听享受,更是集体共鸣的情感价值。
一站又一站的“氛围票”之所以不断引发争议,本质就是市场供需与消费者权益的拉锯战,折射出的是演出市场创新与消费者权益的边界之争。文化消费升级时代,市场的确需要更多元的产品,但前提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当粉丝为青春记忆慷慨解囊时,行业更需以诚意回馈——毕竟,情怀无价,但体验应有底线。
对于艺人来说,也应该爱惜自己的声誉,珍视粉丝们的信任和喜爱,多多关注类似遮挡票这些跟消费者利益直接相关的细节,重视歌迷的观演体验。如此,艺人、粉丝甚至是演出市场才能一起“赢麻了”。
演出市场的健康,
从来不是一场“愿打愿挨”的单向追逐,
而是商家与观众的双向尊重。
你上一次看演唱会是什么时候?
你买到过“氛围票”吗?
你会为500元的大屏票买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