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契幽怀”闫勇国画作品赏析:师承之光下的艺术求索
更新时间:2025-07-12 21:39 浏览量:1
“静契幽怀”闫勇国画作品赏析:师承之光下的艺术求索
作者 王本平
一次在水香州《丹青千壁》书画展览上,我被闫勇的作品深深吸引。欣赏其画时,能感受到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执着与追求。自此,我们因艺术结缘,在频繁的交流中探讨创作灵感、绘画技巧、传统传承与现代艺术发展,我对闫勇的艺术历程、为人处世及其画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023年9月,“丹青千壁”闫勇中国画收藏展在天津水香洲艺术馆举行。
闫勇自幼与书画结缘,高中时师从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的孙玉华老师,负责打理画室、保管资料的经历,让他得以博览画册、接触专业知识,并偶然邂逅范曾先生的作品。范曾作品的艺术魅力与理论内涵令他折服,考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成为范曾弟子的梦想愈发坚定。经过两年拼搏,他于 1996 年如愿入学,开启了在范曾先生指导下的艺术之旅。据其同学、著名女画家、天津农学院艺术系主任张俊老师回忆,闫勇当时在班里学习是最刻苦的学生之一,他不但学习刻苦努力,而且特别讲义气。无论是哪位同学有困难,他都义无反顾的相帮。
范曾先生融合现代教学与传统师徒传授的独特模式,对闫勇影响深远。现代教学营造的集体学术氛围,让学生得以相互切磋;传统师徒教学则让他深刻领悟中国画的程式、理法与本质。范曾授课时神思敏捷、旁征博引,每堂课都如艺术盛宴,令学生沉醉。求学期间,闫勇还受教于杜滋龄、陈玉圃等先生,这些经历为他奠定了深厚功底,使其山水的宁静悠远、花鸟的灵动鲜活都独具风格。如今,他将这份师承融入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学中,成为传承之光的延续者。
闫勇(左二)与路洪明、白光、范馨心在“丹青千壁”中国画收藏展现场。
山水意境:青绿新韵与笔墨创新
闫勇的山水画创作,基于对传统青绿山水的深入研究,大胆强调水墨写意性与青绿技法的融合,突破传统工笔勾线赋色的窠臼。他坚守东方文化基调,追求单纯、自然、沉着淡雅的色彩观,遵循“随类赋彩”原则,注重色墨交融、互补互利,营造超凡脱尘的意蕴。其青绿山水通透明快,赏心悦目,引领观者步入宁静美好的山水世界。
闫勇作品《烟波江上》
生烟云树挂高坡,渔舟牵风荡晚波。
极得意时挥洒去,自然丘壑不须多。
如作品《烟波江上》,此幅山水以 “一江分两岸” 的创新构图,以江面分隔远近山景与近景亭阁,形成 “险中求稳” 的视觉平衡。画面以青绿水墨为主,通过浓淡对比呈现山势苍茫,留白处如宗白华所言 “灵气往来”,增强空灵与层次感。笔法融合 “勾勒” 与 “渲染”,既保传统精髓,又注入个人情感 —— 细腻刻画树木、粗犷表现山峦,使细节与整体气韵兼具。作品不仅描绘山水形态,更借自然景观传递内心宁静与对生命的思考,观者可在其中寻得心灵共鸣。
闫勇作品《江山无限图》
笔落云涛卷碧川,青崖染就万重烟。
墨分五色藏天趣,意纳千峰入画笺。
拾阶而上衔夕照,幽溪叠下叩寒渊。
丹青写尽山河韵,一纸苍茫见浩然。
作品 《江山无限图》 突破传统青绿山水范式,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辅以赭石、花青,通过层层晕染营造虚实相生、朦胧悠远的意境。近处树木、山石色彩浓淡丰富,翠绿树叶与青灰山石在光影中展现生机与质感,色彩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如流淌的时光诉说山河永恒。笔法灵动多变:山石皴擦以枯湿笔交替,线条苍劲灵动;树木勾勒流畅,辅以点染显蓬勃生机。笔墨节奏从近实到远虚,自然过渡,增强空间感与气韵联系,让观者感受自然的磅礴与灵动。作品既承千年文脉,又融当代思考,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闫勇(右二)在“丹青千壁”中国画收藏展现场
花鸟精神:坚韧品格与人文关怀
在花鸟画领域,闫勇将山水画中汲取的养分与笔墨功夫融入其中,既重写形之“真”,更关注对美善观念的表达。他认为创作花鸟画时笔墨可更放松,在“一放一松”间展现画家的笔墨涵养。
闫勇作品《独立寒梅中》
冰霜磨练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千磨还坚劲,谁与斗精神。
自然空色相,任尔西北风。
作品《独立寒梅中》以冬雪、顽石、灰鹰、寒梅构建出苍茫而坚韧的意境。闫勇以枯笔皴擦顽石,显岁月沧桑;用浓墨重彩刻画灰鹰,羽翼纹理清晰,姿态睥睨天下;寒梅枝干虬曲,略施粉色点染,在白雪中格外醒目。灰鹰的傲然、寒梅的坚韧、顽石的刚毅,共同奏响生命赞歌。构图上,上下分割形成强烈视觉张力;笔墨借鉴草书笔意,画鹰线条流畅带顿挫,羽毛用 “破墨法” 显层次;梅枝以金石般线条勾勒,花瓣 “点厾法” 疏密有致。作品不重写实而重写意,通过意象组合传递不屈精神,让观者在寒冷中感受生命的蓬勃。
闫勇作品《梅妻鹤子图》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作品《梅妻鹤子图》是传承与创新的典范。闫勇延续范曾 “以形写神” 的笔法刻画林逋:素袍隐士倚梅而立,衣纹线条劲挺却添温润,似怕惊扰这份宁静。创新处在于对 “梅” 与 “鹤” 的演绎 —— 梅枝交错显蓬勃生机,老干皴裂而新蕊含嫩粉,鹤侧身偎依林逋,显亲昵温情,打破 “隐士避世” 的刻板印象,诠释为对精神世界的主动坚守。色调以水墨为主,林逋丝带与鹤顶朱砂如寒夜星火,既保文人画清雅,又添人间烟火气。留白处题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笔锋洒脱,恰是其艺术之路的写照:师法前人而不被框定,以自我理解赋予古老题材新生命。
“丹青千壁”闫勇中国画收藏展现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闫勇的山水画立足传统青绿,强调水墨写意与青绿融合,打破工笔勾线赋色的传统,遵循 “随类赋彩”,追求色墨交融、沉着淡雅,作品通透明快,引观者入画中天地。
在花鸟画领域,他将山水画的笔墨功夫融入其中,既重 “写形之真”,又重美与善的表达,主张创作时 “放松笔墨” 以显涵养。
闫勇对范曾人物画的传承,他并非复刻,而是将其 “浩然正气” 转化为更细腻的人文关怀,延续 “以人物载道” 的核心,让古人形象传递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曾评价:在闫勇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大篇幅的青与绿,他用这蔓延开来的青绿,衔接起了春夏秋冬,也跨越了历史、现在与未来。传统青绿一脉,法度谨严,气象恒远,多少丹青高手,沉溺于古法中难有新意。 然江山代有人才出,草木芳华,蓬勃气象,亦是中国山水精神寓意所在。古往今来,无论何种流派,哪些语言,其实画家最大的本事就是引君入境,这也像极了戏剧导演,在暗寂的剧场里带着观众走向一个个跌宕起伏— —如果真的把绘画比喻为一场无声的戏剧,那么闫勇的剧情肯定是青春的,朝气的,附着那么一点点阳光下的动感,演绎风清日丽,走向春和景明,带着大家,一起闻香盘坐,心存喜悦。(作者 王本平 诗人 画家 艺术评论家 较原文有删减,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取。作品图为闫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