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 | 开幕式评述:乌兰牧骑的文化密码与美学革新
更新时间:2025-07-13 05:00 浏览量:1
乌兰牧骑的文化密码
与美学革新
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开幕式评述
在呼和浩特的夜空下,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如同一颗璀璨的草原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光芒照亮了北疆文化的深邃苍穹。这场开幕式远非简单的文艺会演,而是一次关于北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对话,一部用歌舞乐谱写的民族团结精彩篇章,一场传统美学与现代意识交融共生的艺术实验。当《牢记嘱托再出发》的舞步划破寂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个乌兰牧骑创作在当代语境下的自觉表达与美学突围。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自1992年创办以来,已悄然走过三十余载春秋。这十届的盛会,恰如草原上的敖包,标记着内蒙古文艺发展的精神坐标。本届开幕式以"红色嫩芽 薪火传承"开篇,巧妙隐喻了乌兰牧骑这一"红色文艺轻骑兵"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基因。歌舞《再唱赞歌献给党》并非简单的政治表态,而是将党的关怀与民族文化发展编织成情感经纬。阿古拉泰老师的词作与新吉乐图老师的作曲碰撞出草原儿女的心灵回响。孟和乌力吉的演唱既有长调的辽远苍茫,又融入了现代声乐技巧,这种唱法的融合创新正是乌兰牧骑“守正创新”的微观体现。
开幕式节目单的编排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内蒙古艺术发展史。从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的阿卡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乌兰牧骑的二人台《挂起红灯》,艺术形式的多民族交融构成了令人惊叹的文化景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节目并非简单的形式拼贴,而是经历了深度的艺术化学反应——对经典民歌的创造性编配,使蒙古族呼麦技巧与无伴奏合唱技术产生了奇妙共鸣;《挂起红灯》则巧妙融入了蒙古族舞蹈的表演元素,形成了跨剧种的艺术对话。这种交融不是消解差异的混合,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
第二篇章“初心如炬 光耀北疆”中,群口乌力格尔《打虎上山》的惊艳呈现,堪称传统艺术现代化转型的精妙范例。在这场充满智慧的艺术探索中,表演者们牢牢守住乌力格尔叙事艺术的核心精髓——跌宕起伏的情节铺陈、生动鲜活的人物刻画、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将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巧妙搭配马头琴、四胡等传统乐器与键盘等现代乐器,构建出层次丰富、极具张力的音响空间。当激昂的鼓点与悠扬的马头琴声交织,当传统说唱与现代节奏碰撞,古老的乌力格尔艺术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言:“传统并非我们继承的遗产,而是我们通过解释不断更新的生命。”《打虎上山》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舞蹈《信号美满》将蒙古族舞蹈的肩部动作与当代舞蹈的流动性完美结合;《遍地柳荫》将自然物象转化为情感符号,实现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审美升华。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既保留了民族舞蹈的独特韵味,又彰显出当代艺术的创新活力,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和谐共鸣。
第三篇章“旗帜引领 同心筑梦”中,“三少民族”节目组合《幸福家园》,在艺术层面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生态。二重唱《鄂伦春小唱》宛如穿越林海的清风,歌手清澈的嗓音相互交织,高低音的呼应恰似鄂伦春猎人与山林的对话,古老的旋律在现代音乐技巧的雕琢下,既保留了原生态民歌的原始生命力,又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根河市乌兰牧骑带来的《浪漫的鼓声》,则像是一场神秘而震撼的艺术探索,舞者手中的鼓槌每一次落下,都似在叩击历史的回音壁;激昂的鼓点节奏,配合着舞者充满力量与韵律的肢体语言,仿佛将观众带入了远古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集会现场,又以现代剧场艺术的独特视角,重新诠释了这一传统仪式的精神内涵,让古老的文化符号在舞台上迸发出蓬勃的现代生命力。这种从民俗到舞台的转化,不是简单的艺术提纯,而是赋予传统文化以当代审美价值的创造性过程。
当《永远的乌兰牧骑》的旋律在剧场内响起,整个空间的热烈气氛被瞬间燃起,“天当幕布地当舞台,歌声荡漾牧人的心里”,这句朴实而深情的歌词,不仅是乌兰牧骑数十年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生动写照,更是其艺术精神的精髓所在。来自不同地区的乌兰牧骑队员们携手登上舞台,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共同的信念,歌声里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这不仅是一场歌舞表演,更是一曲献给每一名乌兰牧骑队员的赞歌,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六十余载风雨兼程、初心不改的动人故事。当熟悉的旋律在剧场内回荡,乌兰牧骑的队员们都热泪盈眶,这一刻,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在艺术的感召下实现了代际传承。紧接着,随着激昂的音乐响起,舞蹈《一往无前蒙古马》的舞者以充满张力的姿态,通过群体造型的动态变化,将“蒙古马精神”转化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语言。这一刻,“蒙古马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具象的艺术表达。这两个作品一前一后,相互呼应,共同构筑起整场演出精神与艺术的双重巅峰。
第十届乌兰牧骑艺术节开幕式的成功,不仅在于节目的精湛,更在于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表述体系。从红色基因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传统守护到当代创新,演出通过艺术语言完成了北疆文化的自我阐释。这种阐释没有陷入文化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深度的艺术创造,让文化内涵自然流淌于形式之美中。在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中,乌兰牧骑的创作演出如何保持生命力?本届艺术节的开幕式演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扎根而不封闭,创新而不失守正。当阿卡贝拉遇见呼麦长调,当评剧、二人台融入草原风情,这些艺术实验不是在消解传统,而是在拓展传统的当代可能性。
这场开幕式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是:真正的艺术创新,是在当代生活的土壤中重新播种传统。当乌兰牧骑队员们庄严宣誓“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时,他们宣誓的不仅是一种服务承诺,更是一种艺术信念——让乌兰牧骑的艺术永远保持“红色嫩芽”的鲜活生命力,在薪火相传中不断绽放新的光彩。这也许就是乌兰牧骑艺术节历经十届而愈加璀璨的文化密码。
后记:我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当成我生命中的重要节日,参加数届艺术节的经历,已使这个节日深深烙进我的生命年轮,成为无法割舍的精神原乡。这段时间,在我灵魂的深处,总能听见一种特殊的召唤——那是乌兰牧骑艺术节在呼唤着她的孩子回家。面对第十届开幕式的辉煌盛况,我竟久久不敢提笔,生怕贫乏的文字亵渎了这份神圣——因为我知道,舞台上每一分钟的璀璨,都凝结着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数十年的坚守;每一个节目的精彩呈现,背后都是无数乌兰牧骑队员用脚步丈量北疆大地的生命故事。
乌兰牧骑艺术节从来不只是文艺会演那么简单。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两年或者三年一度的家族团聚,是三千五百余名乌兰牧骑队员共同的心灵仪式。每一届的厚重的情感记忆,让艺术节超越了普通节庆的意义,成为流淌在乌兰牧骑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文旅部将其作为内蒙古唯一保留的全区性专业艺术节,正是看到了它那“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在这里,获奖证书的厚度永远比不过牧民手掌的温度,评委的高分永远抵不上留守孩子们和空巢老人闪亮的眼眸。
艺术节的幕后永远是最动人的风景。你会看到乌兰察布的队员正帮呼伦贝尔的伙伴调整服饰,乌兰察布的琴师在给呼伦贝尔的歌手即兴伴奏。这些平日里相隔千里的乌兰牧骑队员们,此刻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分享着创作的心得体会,传看着手机里记录的基层演出片段,这种毫无保留的艺术交心,比任何教学大纲都更能传承乌兰牧骑的真谛。记得有位90后队员和我说过:“原来跳得再美,也不如老阿爸用生硬的汉语说‘你们来了,草原就亮了’让人懂得舞蹈的意义。”即便是艺术节的汇演比赛,各乌兰牧骑比的也不是谁跳得高,而是谁走得更远——远到草原最边缘的蒙古包,远到留守儿童渴望艺术的心窝。这种超越竞争的情谊,让每支乌兰牧骑都有机会参加艺术节参加汇演的“雨露均沾”选拔机制自然生长为传统,因为所有的乌兰牧骑队员们都深知:在服务农牧民这条长征路上,没有对手,只有战友。
在第十届乌兰牧骑艺术节开幕式上,《信号美满》的舞者们用身体勾勒出草原信号塔的现代意象,我看到的却是乌兰牧骑队员翻山越岭寻找手机信号的执着身影;当《遍地柳荫》的柔美舞姿展现荒漠变绿洲的奇迹,我眼前浮现的是队员们演出间隙帮着牧民种树、打井、剪羊毛的日日夜夜。所谓专业艺术的高度,从来都扎根在服务人民的厚度之中。
站在第十届乌兰牧骑艺术节的时间节点回望,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何难以评述这场开幕式——因为它根本不能用常规的艺术标准衡量。当各支乌兰牧骑的旗帜在全场挥动时,那不仅是谢幕的礼节,更是三千五百颗赤子之心在共同跳动。乌兰牧骑艺术节最动人的从不是舞台上的流光溢彩,而是幕布后那些沾着牧草清香的舞鞋、琴箱里小心收藏的牧民感谢信、以及队员们相互整理演出服时自然流露的温情。这些看不见的细节,才是真正的“开幕式”,才是让这个节日成为我生命重要组成部分的根本原因。
也许,乌兰牧骑艺术节根本不需要评论,它只需要被记住——记住队员们歌声里草原的晨露,记住那些谢幕后立即奔赴基层演出的匆匆背影。如今,看着一届届艺术节圆满落幕,看着年轻队员们眼中的光越来越亮,心中涌动的不仅是欣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乌兰牧骑艺术节早已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它教会我们:最好的艺术永远生长在人民中间,最动人的旋律永远诞生于真诚的坚守。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们知道,只要草原上还有歌声飘荡,乌兰牧骑的故事就会永远鲜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