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三全育人丨弘扬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师生延安暑期实践研学纪行(一)

更新时间:2025-07-13 03:28  浏览量:1

7月7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热土,开启了为期五天的暑期红色研学实践旅。第一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从初到延安的震撼,到深入红色旧址的感悟,再到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每一处足迹都让我们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抵达延安:触摸历史的温度

从上海到延安,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航行我们终于抵达延安。当乘坐的大巴缓缓驶入延安市区,车窗外,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间,现代城市与红色印记交相辉映——山坡上“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清新的空气里仿佛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迫不及待想走进这片孕育了伟大革命精神的土地。

参观六届六中全会旧址:在窑洞间读懂“团结”二字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杨家岭的六届六中全会旧址。推开古朴的院门,几孔普通的窑洞静静矗立,正是1938年那场决定中国革命走向的重要会议召开地。

讲解员张文亭老师指着一间窑洞介绍:“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党内出现了‘右倾’错误倾向,六届六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地位,明确了‘独立自主’的抗战路线。”墙上挂着参会人员的照片,泛黄的会议记录复印件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先辈们为民族前途彻夜讨论的热忱。

“条件这么简陋,却能制定出影响中国命运的战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团结,是对信仰的坚定!”那一刻,我们站在窑洞前,仿佛看到了先辈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凝心聚力的画面——原来,团结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我们今天面对一切挑战的底气。

走进延安文艺纪念馆:于展品中触摸“为民”初心

午后,延安文艺纪念馆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文艺为人民”的壮阔画卷。馆内,《白毛女》中喜儿的破棉袄、《黄河大合唱》的原始乐谱、鲁艺师生在田间地头创作的照片……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的初心。

“你们看,这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艺术家们深入农村的记录。”张文亭老师指着一组照片说,“他们和农民一起种地、纺线,把老百姓的故事写成剧本、谱成歌曲,《夫妻识字》《兄妹开荒》这些作品,都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听着《南泥湾》的旋律在馆内回荡,看着复原的《白毛女》演出场景中“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标语,我们忽然懂得:真正的文艺从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扎根大地、贴近人民的“下里巴人”,这种“为民创作”的初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体验版画文化:用纸张传承红色记忆

下午的拓印版画体验,让我们在动手实践中与红色文化来了次“亲密接触”。老师早已准备好刻有红色图案的木板——有“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延安宝塔山的轮廓,还有军民共同劳作的场景。我们学着先辈的样子,先在木板上刷上油墨,再小心翼翼地铺上宣纸,用工具轻轻按压,让图案清晰地印在纸上。

“当年条件有限,拓印版画是最便捷的宣传方式。”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说,“一张模板能印出上百张作品,战士们把这些带着油墨香的传单带到前线、送到田间,革命思想就这样传遍了每个角落。”当我们举起自己拓印的作品,看着宣纸上清晰的红色印记,指尖似乎还残留着油墨的温度。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体验,更让我们明白:红色文化的传播,曾是这样朴素却有力,而今天的我们,更要以这样脚踏实地的方式,让红色印记在心中深深扎根。

观看红色话剧《再回延安》:在热泪中读懂“传承”

夜幕降临,大型红色话剧《再回延安》为我们的首日行程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到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再到抗日战争的烽火连天,每一个场景都力求还原真实历史,让观众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峥嵘岁月。当剧目结束,双手触摸到头顶的红旗,了解背后的血与泪,全体演员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我们忍不住跟着合唱,为这段来之不易光明感到骄傲自豪。

最打动我们的,是剧中那句台词:“五星红旗里流淌着先烈的滚滚热血,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已然勃勃生机,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既是先烈们的愿望,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走出剧场,延安的夜空格外清澈,我们终于明白:延安精神从来不是“过去时”,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进行时”——它是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信仰,更是我们这代人要扛在肩上的责任。

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一天的行程结束,身体虽累,内心却无比充实。从六届六中全会旧址的“团结密码”,到文艺纪念馆的“为民初心”;从版画纸张下的“传承之责”,到话剧舞台上的“精神接力”,我们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触摸到了延安精神的内核,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张十尹

印象最深的内容:

《再回延安》剧目。

来到延安这片充满革命热血与历史厚重的土地上,非常有幸观赏了这部沉浸式话剧《再回延安》。可能是自己对这类沉浸式演绎非常感兴趣,哪怕今天很累我还是对这部剧充满了兴趣,而它也从我最期待变成了我今天印象最深的内容。

话剧的开场,其实就已经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将我拽入情境之中。演员们质朴的妆容、粗粝的服饰,还有那用力喊出的每一句台词,都带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瞬间拉近了我与那个时代、那群人的距离。

沉浸式的形式让这次观剧体验变得独一无二。我不再是坐在台下远远地仰望,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之中,与演员们共同呼吸,共同感受剧情的跌宕起伏。我能清晰地看到演员们脸上的汗水、眼中的泪花,还有他们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这种触手可及的真实感,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传递,让我全身心地沉浸在那段延安历史回忆之中,与剧中人物同悲欢、共命运。

会飘荡红旗这是我们提前被预告的,我本来以为不会很震撼了,但当我真正看到红旗展开飘扬,伸手触摸到它时,我转身跟朋友说,红色就是最耀眼、有力量的颜色,这带给我的震撼不是能用语言震撼的,更别说《歌唱祖国》响起,身边的人不管认不认识,大家共同齐声歌唱,那一刻我的眼泪其实已经包不住了,那一刻民族情怀高涨。我说,中国人民的汇聚就是最热烈的群像画面。

最大感受和收获:

其实这句话说过很多次了,但还是想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一切都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那些在战火中燃烧的青春、在黄土高原上铸就的信仰,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论是在鲁艺,还是在《再回延安》,可能与我们所学专业相关,那一刻感觉与他们产生了共鸣,就这样与我们相似的一群年轻人在属于他们的时代慷慨激昂奋力拼搏,努力赢得属于他们的革命曙光,找寻他们胜利方向,其实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呢?时代不一样,但我想,那份青春沸腾的热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永远不会干涸吧。

徐亦芦

印象最深的内容:

今天印象最深的是特色体验教学中的木刻版画体验。从挑选图案、调配漆的颜色、再到均匀的涂抹在木刻板上、到最终完成作品,整个过程既需要耐心细致,又考验对力度和角度的把控。老师的示范也十分专业和耐心,激发了我对木刻版画学习的欲望,让我对木刻版画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最大感受和收获:

今天的行程总的来说,是丰富且充实的,从参观六届六中全会纪念馆、鲁艺旧址、延安文艺纪念馆,到体验木刻版画、观看红色剧目《再回延安》,每一项活动都让我对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参观革命旧址和纪念馆时,通过讲解员的细致讲解,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深刻体会到老一辈革命者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念、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不易。而木刻版画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用艺术形式传递革命精神的巧妙,原来艺术也能成为革命的有力武器。晚上的红色剧目《再回延安》,则用生动的表演再现了那段历史,让我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总的来说,今天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更让我在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魅力,坚定了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信念。

王正浩

印象最深的内容:

沉浸式演出《再回延安》。

当灯光渐暗,脚步踏入那段峥嵘岁月,《再回延安》的演出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革命历史认知的新大门。这场沉浸式演出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直击心灵的震撼之旅。

边走边看的观演体验,打破了舞台与观众的界限。我仿佛化身为历史的见证者,穿梭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征途之中。演员们用炽热的情感与精湛的演绎,勾勒出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每一声呐喊、每一次冲锋,都直击人心,让我深深感受到他们为理想献身的无畏精神。

演出中的舞台特效令人惊叹,逼真的风雪、轰鸣的炮火,配合激昂的音乐,营造出强烈的氛围感,让我仿若置身于冰天雪地的长征路、硝烟弥漫的战场。漫天飞雪里,红旗班战士们相互扶持、艰难前行,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与伟大。

最大的感受与收获:

从专业视角出发,演员们的表演功底让我深受启发。他们对语调、节奏的精准把控,饱含深情的诉说,将角色的情感与信念传递得淋漓尽致。这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不仅要打磨声音技巧,更要注重情感的投入,用声音搭建起与观众心灵相通的桥梁。

《再回延安》让我明白,艺术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承载着历史与精神的传承。这场演出,是对革命先辈的崇高致敬,也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传承红色精神,不断奋进。

仝文龙

印象最深的内容:

对我来讲印象最深的内容是《再回延安》当中提到了鲁迅先生说过的“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就是唯一的光”,剧目很好的把这句话融入到了演出当中。老爷爷年轻时跟随红军长征,途中历经艰难险阻,红旗班一共五个人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位。过草地时,腿瘸的战友按住想留下同生共死的他:“你的任务不是陪我们,是让这抹红,照亮全中国。”那一刻,战友眼中的坚定与嘱托,恰是对“我就是唯一的光”最好的注解:当炬火难寻,便以血肉之躯做光,让信念的火种在绝境中延续。

最大感受和收获:

一天的参观让我对“坚守”与“传承”有了更真切的体悟。六届六中全会纪念馆里,简朴会场中泛黄的文件,见证着先辈们在风雨如晦中锚定方向的定力,那是“没有炬火”时,用智慧与勇气点燃的思想之光;延安文艺纪念馆内,《白毛女》的手稿上还留着修改的墨迹,鲁艺师生的日记里写满“到群众中去”的热忱,那是文艺工作者以笔为炬,为时代画像、为人民发声的担当。而《再回延安》则用艺术的温度,让这种坚守具象为红旗班战士的前赴后继,让这种传承化作“做唯一的光”的信念接力。今天的学习让我明白,所谓“初心”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每一个“没有炬火”的时刻,敢于做那束光的勇气;所谓“使命”也从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像延安的黄土一样,把前辈的光与热深深扎根在脚下,再以自己的方式,照亮下一代人的路。

陈妍霏

印象最深的内容:

观看《再回延安》红色剧目。通过沉浸式的观影体验,震撼的视觉艺术效果带领我们重回抗战年代,感受革命前辈对国家的付出与牺牲。

最大感受和收获:

剧场没有观众席位,而是随着演员的变化而走动,让我瞬间从历史的观看者变成了这个历史时期的亲历者。演出打造的舞美设计,每一幕都带来着直冲视觉的震撼以及对心灵的冲击。战士们为攀登雪山而不断前进,一次次冲破自己身体的极限去攀登雪山,去走进无边无际的草地之中。从一支强大的革命队伍,到最后只剩下展示刘宝顺扛枪的身影。我置身其中,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艰难与不易。在那一刻,作为一名中国人埋藏在心底的信仰也在被激发。剧中没有所谓对革命年代我们要如何去珍惜的说教,而是带领我们走入那个年代,让我们自己去感受那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剧目以刘宝顺战士的故事为主线,以小见大带我们去感受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在故事的最后,一个个鲜明的角色道出自己为国家作出的那一份贡献,为了理想和信念,去牺牲小我换取大我的精神,值得永远铭记。他们的故事同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正是有无数革命先烈在此前为我们用鲜血与汗水铺路,才铸就了新中国今天的辉煌,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这不仅是一场沉浸式的演出,更是一堂生动的党课,让我对党的历史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认识。

孙耀祖

印象最深的内容:

今天第一天,有的同学很早起,有的同学可能一夜没休息,按理来说到晚上应该非常疲惫,但我们观看沉浸式剧目《再回延安》后,感到非常振奋人心,尤其是听到那句,“红旗班应到五人,实到一人”,不仅喊出了长征路的艰难险阻,也诉说出现在和平的来之不易。

最大感受和收获:

对于我来说,今天的剧是对专业认知的洗礼。不管是他们振奋人心的台词,还是在表演时的肢体动作,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当我们走出剧场时,没想到延安的天还朦朦亮,我就觉得这不就是剧里红旗班穿越草地最想要看到的吗?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出自己的长征。作为声音的传递者,我们后辈要用自己的专业和精神,在历史回响与时代的交响中,让延安精神永远“实到”!

马智琛

印象最深的内容:

《再回延安》、参观六中全会会址

最大感受和收获:

自从今天踏上了这片土地起,我看到的是延安人们的淳朴和对革命的敬畏,不论是旧址还是街道无不充斥着人民对于党和祖国的热爱。

今天到达第一个研学地点,我们上了一节“活”的思政课,跟随着两位讲解老师,我们了解了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背景历史,也了解到了一些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故事,让我们对他们以及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对延安有了一部分新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我们的不足,我们的剧本的严谨性和对历史的融合还有待提高,在创作和实践方面还需要更加去贴近历史!我本以为今天去了会址后就已经算了解了一部分延安的精神,但是在后面的行程,我们跟随老师们去红街观看了《再回延安》后,才发现我们对于延安革命的历史和先烈们的事迹了解到的还只是皮毛。这个话剧让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在延安成为革命根据地之前还有着更令人心痛的历史。越雪山、跨草地,革命者的意志在不断传承。剧目从一开始给我们讲解爷孙之间的传承,到革命先烈之间对党的精神的传承和他们在面对千辛万苦、生死存亡的困境下,那种牺牲、无畏!他们只希望将象征着党的精神的红旗图腾传递下去,传递给新的年轻人,这何尝不是我们现在的使命。当舞台最后一幕,红色国旗的出现,结结实实让我们感受到国旗的重量和担当的舞台效果。这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红色精神依旧在传承,传递到我们青年人手中。我很感谢此次学校给到我们来延安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更加深刻明白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我、提升思想觉悟、做好一名能够承担住新中国重担的青年!

王泓臻

印象最深的内容:

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肯定是《再回延安》,在话剧里我看到了无数的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做出的牺牲,以及到中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红旗班,都让我记忆犹新,尤其是在剧幕的结尾时,五星红旗缓缓地降落到我们手能接触到的位置,我触摸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引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最大感受和收获:

这次来到延安,第一次离祖国的革命胜地如此之近。在今天的拍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六届六中全会背后的故事,了解到了我们的鲁迅艺术学院,为我们新中国的文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厚盾。希望在之后的几天能够继续了解延安的历史,加深自身对于历史的了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叶恩祈

印象最深的内容:

《再回延安》沉浸式剧目。

看完这部沉浸式剧目,刚踏上延安路上的我,便已经计划着再回延安!进入剧目的我化身为红军战士,随着日记主人的视角,重游长征路。记忆博物馆-星火燎原-雪山征途-不朽旗帜,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场景直击我的内心,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温室花朵”也会情不自禁的升起民族自豪感。这部剧目带我们重游长征路,为的就是让我们记得先辈们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延安精神。

其中“360°环绕音效+全息投影+温度体感”等舞台效果设计也让我深受震撼,我会不断保持着一颗学习的心继续走下去。

最大感受和收获:

今日的延安研学,六届六中全会纪念馆里的文献与实物,让那段艰苦却坚定的历史变得鲜活。《再回延安》的演出更是直击人心,演员们用真情演绎着革命先辈的赤诚。这一天,我深刻体会到信仰的力量,也明白今日安稳生活的来之不易。红色基因的传承,或许就藏在这些触摸历史的瞬间里。

胡敏霞

印象最深的内容:

《再回延安》中红旗班的战士们,在艰苦卓绝的征程里始终守护着红旗。他们过雪山时互帮互助互相扶持,过草地时忍着饥饿将最后一把青稞让给战友,即便有人倒下,剩下的人也会接过红旗继续前行。从长征路上的浴血奋战,到延安时期的自力更生,再到新中国成立时亲眼见证红旗飘扬,他们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红旗在,信念就在”。

最大感受和收获:

看到红旗班战士们跨越数年的坚持,内心被深深震撼。那面红旗不仅是革命的象征,更是他们心中不灭的信念。在雪山草地的绝境中,支撑他们活下去的不是物质,而是对“新中国”的憧憬;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依然守护红旗,因为懂得这面旗帜背后是无数牺牲换来的安宁。这让我明白,信念的力量可以超越苦难、抵御岁月。如今我们生活在安稳的时代,更要像他们一样,守住心中的“红旗”——对理想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守护红旗那样坚定前行,让这份坚守成为自己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力量。

李葳

印象最深的内容:

来到鲁迅艺术学院旧址,“紧张 严肃 刻苦 虚心”的校训深深映入我的眼帘,美术系以及在木刻版画上的创作共鸣令我受益匪浅,延安革命文艺艺术的传承精神不息。夜晚的《再回延安》,当剧场穹顶那面巨幅红旗缓缓降落,心中的颤抖与热血燃起,是英灵以身躯为笺写给今人的明天。

最大感受和收获:

指尖还残留滚轮的震动,大三所学的渐变染色法为传统延安题材注入当代语言。沪延版画虽风格迥异,却也是血脉相通。对于延安版画更深入的了解,以及亲眼所见当年的工具,才懂为何那些作品中的岁月比课堂写生更浑厚——这种“向人民”的创作姿态,正是新兴木刻超越技法的灵魂火炬。

剧场不存在的硝烟味仍灼烧心脏。风雪长征草地行,无数次举起飘扬的红旗是浸入历史的颤栗,是中国共产党不屈的精神。

延安版画的木纹里刻着大地脉搏,学院技艺的刀锋当为时代心跳造影。

鲁艺木刻中的民艺基因带来剪纸的线韵与年画的色彩,那时代最高级的技法藏在百姓所鼓舞的内心。

而红旗下舞动的腰鼓与无数先烈的名字,也时刻提醒着我:所有艺术形式终为信仰燃烧——就像七十年前青年以木刻为投枪,而今我们以铭记续写烽火家书。

为何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因为看见血色红旗裹着山河的重量, 看见木刻刀下淌着祖国的晨光。延安这片土地,我刻骨铭心。

陈雁

印象最深的内容:

这是我第三次到延安,第二次观看《再回延安》,第一次观看时,就被深深触动,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而且如我所料,各位同学印象最深也是《再回延安》。

最大感受和收获:

当我第二次踏入那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剧场,再一次跟随剧情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也让我有机会去展开更深层次的感悟与思考。

同学们被深深触动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引入沉浸式艺术作品,将抽象的历史具象化,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直观了解历史的窗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引入这类艺术作品,让学生们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历史的温度,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剧中融入的陕北民歌、安塞腰鼓、剪纸等民俗文化元素,为这段革命历史增添了浓郁的地域特色。高亢激昂的陕北民歌响起,仿佛诉说着这片黄土地上人民的坚韧与乐观;热情奔放的安塞腰鼓敲出了人们对胜利的渴望与喜悦;精美的剪纸艺术则在无声中展现着陕北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地域的瑰宝,更是革命时期人民精神的寄托。这让我意识到,在思政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将其与革命历史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当演出进入尾声,巨幅五星红旗缓缓降下,《歌唱祖国》的旋律激昂奏响,全场观众仰望着国旗,眼中闪烁着泪光,而听到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歌唱时,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第二次观看《再回延安》,不仅是一次对革命历史的重温,更是一次对思政教学的深度反思与启发。

毛羿盛

印象最深的内容:

沉浸式红色剧目《再回延安》。剧场里灯光一暗,舞台突然活了过来,炮火声、脚步声、呐喊声扑面而来,演员们穿着旧军装从我们身边走过,连呼吸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我盯着舞台上那些年轻战士的脸,他们眼神里有种说不出的坚定,好像下一秒就要冲上战场。后来我们印刻木版画,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一口气印了三张不同颜色的版画,当版画印出来的时候,突然觉得那些革命时期的宣传画也没那么遥远了——原来艺术真的能让人记住一群人怎么活过、怎么拼过。

最大感受和收获:

今天的经历让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更具体的感受。剧目里那些战士的坚持和牺牲,让我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用生命去兑现的承诺。版画创作时,老师说延安时期的艺术家用最简单的工具传递革命信念,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劲头,和我们今天印版画时的专注很像——明明条件有限,却能深度思考。

印象最深的内容:

今天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六届六中全会,延安红街等等。在当年的会场内,讲解员指着泛黄的会议记录说:“正是在这里,先辈们确定了团结抗战的方向。”阳光穿过百年老槐树的枝叶,在地面投下晃动的光斑,仿佛在呼应那段动荡却坚定的岁月。

最大感受和收获:

《再回延安》用沉浸式体验将历史拉到眼前。话剧以孙子的口吻,讲述着爷爷作为红军护旗手的往事,而舞美与表演的融合,让每一个场景都直击人心。

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舞美音乐和演员的完美配合,灯光骤暗时,几片晃动的投影便成了呼啸的暴风雪,演员们弓着背顶风前行,肢体的每一次颤抖都带着风雪的重量;模拟草地的布景里,干枯的野草从脚下蔓延开,战士们踉跄的步伐与相互搀扶的手势,把饥饿与疲惫演得触手可及。最动人的是他们的肢体张力——倒下的战士最后望向红旗的眼神,护旗手紧攥旗杆时暴起的青筋,无需台词,已将信念与不舍道尽。

高潮在结尾处到来:当“爷爷”的故事讲完,舞台上方忽然垂下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鲜红的颜色在灯光下格外耀眼。“请触摸它吧,”画外音响起,我伸手触碰那粗糙的布料,仿佛摸到了风雪里的体温、草地下的坚韧,摸到了无数护旗手用生命焐热的信仰。周围的人们轻轻抚过旗面,有人低语“谢谢你们”,有人红着眼眶微笑。

离开剧场时,红旗的触感仍留在掌心。今日的延安,用历史的细节与艺术的温度,让我懂得:那面旗帜上的红,是风雪吹不褪、岁月磨不掉的初心。

李燕

印象最深的内容: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鲁艺旧址。

最大感受和收获:

踏进鲁艺旧址,一排排窑洞,一方方小院,虽然朴素,甚至简陋,却彰显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中国美。走进鲁艺,学院星光璀璨的校友故事和革命艺术家们深深的打动了我。

不禁思索:在这物质丰盈却精神时有迷失的时代,我们如何接过那支在艺术火炬?

当年鲁艺师生,在炮火间隙、行军途中学习与创作,他们从未将自己关进“象牙塔”。冼星海在窑洞油灯下谱写《黄河大合唱》震耳欲聋,发人奋进。

今日我们窗明几净的画室与设备精良的剧场,我们传授的技法愈发精微,可艺术与大地、与时代、与人民之间的脐带,是否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亲手剪断?

艺术应该不止于个人表达的载体或谋生,应该重拾那份“为人民创作”的赤诚与担当。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