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要略》王一川著 ||第一章 艺术学理论概述,考试重点
更新时间:2025-07-13 21:58 浏览量:1
《艺术学理论要略》系统阐述了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定位(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理论学科,研究艺术活动普遍规律)、核心概念(如艺术门类间性、艺术异通性)、学科分支(基础理论艺术学含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应用理论艺术学含艺术管理、艺术教育等)、发展变迁(2011 年艺术学升格为独立门类)及实践案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主义艺术、艺术形式思潮),强调艺术门类间的异质共通性,并探讨了学科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
首先来看看这本书的结构::
第一编 通向艺术学理论
第一章 艺术学理论概述
第二章 艺术门类间性及其层面
第三章 艺术学理论学科变迁与构型
第二编 基础理论艺术学
第四章 基础理论艺术学概述
第五章 艺术理论
第六章 艺术史
第七章 艺术批评
第三编 应用理论艺术学
第八章 应用理论艺术学概述
第九章 艺术管理
第十章 艺术教育
第十一章 艺术传播
第十二章 艺术遗产
第十三章 艺术与文化创意
后记
● 艺术学理论概述
● 定义: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理论学科,研究艺术活动普遍规律,与实践型学科平行且有独特对象、属性和方法
● (1)学科背景:2011 年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发展中伴随争议,焦点在于艺术普遍性问题
● (2)主要质疑与回应
● 质疑 1:不存在统一的艺术 / 艺术品,只有具体门类
● 回应:人类可从具体艺术现象中抽象普遍性(如 “人” 的概念从具体个体中提炼),两类研究可共存交融
● 质疑 2:不存在统一艺术史,仅存在门类史,学者难以兼顾多门类
● 回应:近代具备编撰综合艺术史的条件
● ①“美的艺术” 观念的出现(夏尔・巴托 1746 年首倡,统摄音乐、诗歌等五门艺术)
● ②黑格尔《美学》的艺术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持
● ③中国实例:李泽厚《美的历程》(统一艺术观念整合多门类)、《中华艺术通史》(专家合作,统一史观,断代分卷)
● 质疑 3:美学可承担综合研究,无需艺术学理论
● 回应:美学侧重美与审美问题,艺术学理论涵盖艺术全部问题(性质、价值、艺术品特性等)
● (1)理论型学科定位:以艺术理论思考、艺术史研究、艺术批评、艺术管理等为主
● (2)与艺术门类型学科的区别
● 1、类比:类似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关系
● 2、理论经济学:研究经济普遍规律,由基本概念、范畴构成
● 3、应用经济学:运用理论研究具体领域规律
● 4、艺术学理论:研究各艺术门类普遍规律,以多门类现象为论据
● 5、艺术门类型学科:研究本门类特殊规律
● (3)实例对比
● 1、吴冠中:聚焦美术门类的形式规律,论据限于美术
● 2、宗白华(《艺术形式美二题》):探究多门类形式美普遍规律,论据涵盖文学、戏剧、书法等
● (1)名称争议
● 1、来历不明:无明确外来词对应
● 2、语义争议:“艺术学” 加 “理论” 的组合受质疑
● (2)学科渊源
● 1、康拉德・费德勒:首倡艺术学从美学独立,强调艺术评判不同于审美评判
● 2、玛克斯・德索:1906 年创 “Kunstwissenschaft(艺术学)”,主张为独立于美学的学科,研究艺术性质、价值等
● (3)中国学科命名背景:2011 年学科调整的无奈选择,可理解为 “理论艺术学”
● (4)国际交流中的译法(建议)
● 1、艺术学学科门类:Disciplines of Art Studies
● 2、艺术学理论:Theory of Art Studies
● 3、艺术理论:Art Theory 等
● (1)概念:艺术门类间存在有限制的共同性质,非无边界的普遍规律
● (2)与无限度普遍性的区别:摒弃 “无所不能” 的想象,承认艺术门类局限性
● (3)两种情形
● 1、情形 1:异质而不可通(坦然承认)
● 2、情形 2:异质而可通,通而仍不同质(仅对此进行研究)
● (4)必要性:艺术门类各有局限性(即个性),是相互融通的前提,不可为追求普遍性牺牲个性
● (1)西方:灵魂引导的五官等级制
● 1、重视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等),认为视觉在审美中居首,可指向精神性
● 2、阿奎那也认识到触觉、味觉的不可替代性及 “通感” 存在
● (2)中国:心导五官通感制
● 1、五官平等,统属于 “人之情性”(荀子)
● 2、五官受 “心” 统领,实现相互通感(孟子)
● 3、钱锺书 “通感” 论述:中国古代诗文存在大量五官感觉相互贯通的描写(如 “以耳为目”)
● (3)通感与同感的区别:通感是差异前提下的有限沟通,同感是完全同一
● (4)对艺术门类的启示:各艺术门类在 “心” 的导引下,可在差异中实现有限度通感
● (1)主体间性(胡塞尔)
● 1、核心:主体间异质平等、互为主体的共在关系
● 2、理解层面:如何认识其他主体;如何与其他主体共在
● (2)间性概念内涵
● 1、事物间互有差异又相互平等接触、对话
● 2、存在有限制的普遍性联系,建立在差异性基础上
● (3)艺术门类间性
● 1、定义:各艺术门类间有限度的普遍性联系
● 2、即艺术门类异通性:相互异质但又可沟通
● 3、学科基石:异质而可通,可通而仍异质(在异中见同,在同中见异)
● (1)基础艺术学理论(基础理论艺术学)
● 1、研究内容:艺术普遍规律和特性
● 2、包含领域: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
● 3、属性:纯学术研究领域,体现学科基本属性
● (2)应用艺术学理论(应用理论艺术学)
● 1、研究内容:理论艺术学在特定艺术行业的跨门类、跨媒介、跨领域应用
● 2、包含领域:艺术管理、艺术教育、艺术传播、艺术遗产、艺术与文化创意等
● 3、属性:对应特定艺术行业需求,属社会实践应用领域
● (3)跨学科研究归类: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等归入基础理论中的艺术理论
●八、阅读与思考● (1)推荐书目
● 1、保罗・奥斯卡・克利斯特勒《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了解 “艺术” 概念演变
● 2、康拉德・费德勒《论艺术的本质》《艺术活动的根源》:艺术学开创相关
● 3、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学” 命名相关
● 4、滕固《艺术学上所见的文化之起源》、宗白华《艺术学》:艺术学在中国的早期探索
● 5、李心峰主编《20 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梳理艺术学相关概念、论题等
● 6、钱锺书《七缀集》中《通感》:“通感” 相关
● 7、胡塞尔相关著述(如《胡塞尔选集》中《现象学》《〈笛卡尔的沉思〉第五沉思》):“间性” 概念相关
(2)思考问题● 1、“艺术学” 未成为英语正式词语的原因。
【参考答案】
“艺术学” 未成为英语正式词语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学科起源的语言与文化壁垒
“艺术学” 概念源自德语 “Kunstwissenschaft”,由德国学者康拉德・费德勒、玛克斯・德索等开创,其核心是建立一门独立于美学、研究艺术普遍规律的理论学科。这一概念根植于德国学术传统,而英语世界缺乏直接对应的术语体系,且学术语境更倾向于具体艺术门类的细分研究(如美术史、音乐理论等),对这种统摄性的 “艺术学” 概念需求较弱。
2、英语学术传统的路径依赖
英语世界在艺术研究中,长期习惯使用 “art theory”(艺术理论)、“art history”(艺术史)等针对性术语,聚焦具体艺术现象或门类规律,而非构建跨门类的综合理论体系。这种对细分领域的侧重,使得 “艺术学” 作为综合性学科概念难以融入其既有学术框架。
3、概念内涵的适配性问题
德索提出的 “Kunstwissenschaft” 强调对艺术性质、价值、作品客观性等的系统性理论探究,兼具实证性与思辨性。而英语中 “art studies” 等表述更偏向宽泛的研究领域,未能精准对应 “艺术学” 作为独立学科的理论内核,导致其难以被英语学术圈接纳为正式术语。
综上,“艺术学” 因起源于德语学术传统,与英语世界的学科划分、术语习惯存在差异,最终未成为英语正式词语。
● 2、“艺术学” 概念在中国传播与通行的时间差原因
【参考答案】
“艺术学” 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通行存在时间差,主要源于学科发展条件、社会环境及学术语境的阶段性制约,具体原因如下:
早期学科基础匮乏:20 世纪 20 年代,滕固、宗白华等学者虽引入德国 “艺术学”(Kunstwissenschaft)概念,主张建立独立于美学和具体艺术门类的学科,但当时中国缺乏系统的学科体制支撑。艺术研究仍依附于传统 “四部之学” 或西方传入的门类艺术理论(如美术史、音乐史),尚未形成对 “艺术普遍规律” 的学术需求,学科化条件不成熟。
社会环境的阶段性影响:20 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经历战乱、建设等阶段,学术重心偏向实用学科和意识形态相关领域,艺术研究多服务于社会宣传或门类实践(如美术创作、戏曲改革),对综合性艺术理论的探索被边缘化。“艺术学” 作为纯理论学科,缺乏生长的社会土壤。
学术语境的转型滞后:改革开放前,中国艺术研究受苏联模式影响,侧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等创作理论,对西方艺术学传统的引介中断。直至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推动学术视野拓展,学界重新关注艺术的跨门类规律研究,加之 2011 年艺术学升格为独立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 作为一级学科被正式确立,才为 “艺术学” 概念的通行提供了制度性支撑。
学科命名的本土化调适:早期 “艺术学” 概念因与既有术语(如 “美学”“门类艺术理论”)存在语义重叠,未形成明确的学科定位。直至 21 世纪学科体制改革中,通过 “艺术学理论” 这一本土化命名,既承接了西方艺术学的理论内核,又适配中国学科分类体系,才使 “艺术学” 的内涵与边界得以清晰化,进而实现概念的广泛通行。
综上,“艺术学” 概念从传播到通行的时间差,本质是学科需求、社会环境与学术体制长期互动的结果,直至当代艺术学科体系成熟,其价值才被正式认可。
● 3、当下从事该学科面临的疑惑与挑战
【参考答案】
当下从事艺术学理论学科面临着多方面的疑惑与挑战:
学科定位与边界模糊: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中,其与门类艺术学中的史论学科界限不明晰,这一问题在硕士、博士生培养以及学位论文评审答辩等关键环节表现突出。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一篇探讨绘画艺术风格演变规律的论文,难以精准判断它究竟属于艺术学理论范畴,还是美术学中的史论研究领域。这种模糊性导致在博士生培养规划方面,难以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在学位论文评审答辩时,评审标准和侧重点也难以统一,进而影响学科发展目标的明确性和特色的彰显,给学科建设带来诸多实际困难与矛盾 。此外,“艺术学理论” 这一名称的来历存在争议且语义不够清晰,虽有其特定的历史发展缘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科的准确理解和定位造成了困扰,尤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易向国外同行清晰阐释该学科的内涵与边界 。
理论研究困境:从哲学层面来看,唯名论对实在论发起挑战,部分唯名论者认为艺术的普遍规律并非客观实在,仅仅是研究者思维构建出的概念。这一观点使得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方向受到质疑,艺术学理论可能被狭隘地限定在艺术人类学、社会学、符号学等特定领域,限制了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在艺术美学领域,反本质主义观点盛行,否认艺术存在本质和共性,国内部分学者受此影响,对艺术本质的认知出现偏差,这对艺术学理论的基础研究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在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时,若缺乏对艺术本质的准确把握,研究可能会陷入迷茫,难以形成系统性、逻辑性强的理论成果 。
学术资源建设不足: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基本文献建设滞后,在学科建构中,基本文献具有界定学科边界、提供研究语境和理论资源等重要作用。然而,相较于其他成熟的人文学科,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基本文献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缺乏系统的文献学或版本目录学研究,对于古今中外艺术学理论经典文献的梳理和研究不够深入,导致难以从海量文献中精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篇目 。另一方面,在构建汉语学界艺术学理论基本文献资源系统方面进展缓慢,无论是按学术史发展阶段、基本问题,还是理论学派来构建系统,都存在不足。此外,在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下,基础性文献整理工作不受重视,从事该工作的学者和团队较少,难以形成合力,使得艺术学理论基本文献建设工作进展不尽如人意,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
国际对接困难:“艺术学” 这一概念尚未正式成为英语学术体系中的常用词语,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缺乏统一、明确的对应表述,这给与国外学者的沟通带来了极大障碍 。不同国家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和研究重点存在差异,例如,欧美国家在艺术学研究中可能更侧重实验性和跨学科性,而亚洲国家则可能更注重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结合。这种差异使得在借鉴国外经验和融入国际学术圈时,面临诸多困难,难以实现有效的学术对话和交流 。
与实践结合及社会认可度问题:艺术学理论学科与艺术创作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直接为艺术创作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在艺术界,艺术创作者往往更关注能够直接应用于创作实践的技巧和方法,对艺术学理论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较低,导致艺术学理论的社会影响力有限 。在学科调整过程中,艺术学理论的重心曾出现从理论研究向实践倾斜的情况,这从侧面反映出该学科在实践应用方面存在短板,亟待加强与艺术创作实践的融合,提升其在艺术领域的实际价值和社会认可度 。
【参考答案】
与国外学者交流时,对 “艺术学理论” 学科的解释需立足其核心内涵、学科定位及本土特色,结合国际学术语境中的近似概念进行衔接,关键要点如下:
1、明确学科核心定位
说明艺术学理论是艺术学门类下的理论型一级学科,聚焦各艺术门类(如音乐、美术、舞蹈等)的普遍规律,研究艺术的本质、跨门类共通性及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区别于具体艺术门类的专门研究(如美术史、音乐理论)。可类比为 “艺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德语 “Kunstwissenschaft” 的学术传统一脉相承,但更强调跨门类整合性。
2、厘清与相关概念的边界
与 “美学(Aesthetics)” 区分:美学侧重 “美” 的普遍原理,而艺术学理论聚焦 “艺术活动” 本身的规律,涵盖创作、史论、批评等全维度,不仅限于审美问题。
与 “艺术理论(Art Theory)”“艺术史(Art History)” 区分:艺术学理论包含但不限于单一门类的理论或历史研究,更注重跨门类的 “间性” 与普遍性,如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的共通现象提炼艺术通用规律。
3、阐释学科的本土化特性
说明其在中国学科体制中的独特性:2011 年艺术学升格为独立门类后,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确立,既吸收西方艺术学(如德索的 “艺术科学” 思想),又融入中国传统 “心导五官通感制” 等本土智慧,关注 “有限度艺术普遍性”(承认门类差异前提下的共通性)。可举例《美的历程》《中华艺术通史》等著作,说明其整合多门类艺术的研究实践。
4、强调研究方法与视野
突出其 “跨门类、跨学科” 特征:以 “艺术门类间性”“异通性” 为核心方法,既运用实证研究(如史料分析、作品比较),也借鉴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视角,旨在构建适用于多元艺术现象的理论框架。
5、化解术语翻译与认知差异
针对 “艺术学理论” 无直接对应英文术语的问题,可暂译为 “Theory of Art Studies”,并说明其与 “Art Studies” 的区别:后者侧重宽泛的艺术研究领域,而前者是聚焦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必要时可结合具体研究案例(如宗白华对多门类艺术形式美的分析)辅助解释,避免概念抽象化。
通过以上要点,既能清晰传递学科的理论内核与边界,又能体现其与国际学术传统的对话性及本土特色,帮助国外学者理解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