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丘东平与《茅山下》
更新时间:2025-07-15 03:19 浏览量:1
丘东平(1910—1941),广东海丰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左联”早期的军事文学家、报告文学家和小说家。他既是英勇的革命战士,又是才华横溢的作家,被誉为“战地文学开拓者”。
1938年,丘东平参加新四军,任一支队政治部敌军工作科科长兼陈毅秘书,随部队转战苏南茅山地区,亲历韦岗、延陵、珥陵等战斗。他以战地记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创作了《截击》《把三八式枪夺过来》等战地通讯,真实记录新四军的战斗历程。1941年2月,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盐城成立,他担任教导主任,培养文艺骨干,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1941年7月,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大“扫荡”,丘东平在掩护鲁艺师生突围过程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1岁。牺牲时,他的背包里装着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茅山下》手稿,字里行间浸染着鲜血。陈毅在《本军抗战殉国将校题名录书端》中痛惜道:“年事青青,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朝殉国殒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
《茅山下》是丘东平以茅山抗战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描绘了新四军与日伪军激战的壮烈场景,再现了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与斗争。可惜仅完成前五章,于1945年与其他短篇作品合集出版。作品兼具纪实性、文学性与政治性,塑造了鲜活的新四军形象,被誉为“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抗战的艰辛与光辉。
丘东平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用鲜血和文字书写了对革命的忠诚,成为抗战文艺战线上不朽的丰碑。
记者 | 侍文
编辑 | 张婷
校对 | 余锡龙
审核 |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