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画语录》15 :从笔墨中“硬”与“软”看好笔墨的特质与艺术鉴识

更新时间:2025-08-05 12:44  浏览量:1

1、好笔墨需兼具“硬”与“软”吗?徐小虎询问笔墨中“硬”与“软”的特质,王季迁指出:好笔墨必是二者兼具——看似有“硬”的质感,却内含“软”的成分,李唐《万壑松风图》便是典范。若笔墨完全是硬的,缺乏含蓄(不刻意显露全部笔力),则不佳,如十六世纪画家蒋嵩的作品,因一味显硬而失却韵味。这说明“硬”与“软”的平衡,是评判笔墨优劣的核心标准。

7-1【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绢本,设色,188.7×13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软笔墨如何体现内在力量?徐小虎追问“软而有力”的笔墨范例,王季迁以郭熙《早春图》为例:郭熙的笔墨看似软,却充满内在力量,王蒙的作品也有此特质——笔墨柔婉优美,却不失筋骨。他补充,好的硬笔墨也需含软,马远、夏珪便是如此,可见“软”并非“弱”,而是一种含蓄的力道,与“硬”形成互补。

2-4【宋】郭熙《早春图》绢本,浅设色,158.3×10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南北宗的“硬”“软”分野,是否与笔墨形态直接相关?徐小虎发现话题重回圆笔方笔、南北宗,推测“硬”对应方笔、北宗,“软”对应圆笔、南宗。王季迁认可大体如此:北宗笔墨偏硬,南宗偏软。但他特别指出,郭熙时代虽无南北宗之分,却因笔墨显柔和、细微的“软”特质,可归为南宗——即便他用笔斜得厉害(近侧锋),其内在的柔和感仍契合南方绘画特点,这打破了“方笔必属北宗”的刻板认知。

5-2【元】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纸本,设色,139×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有哪些笔墨“软而不圆”的例子?徐小虎请王季迁举例“软却非圆笔”的笔墨,王季迁指向倪瓒:倪瓒画石头用笔轻松,看似软且毛茸茸,实则完全在掌控中,内在极“刚”。他用笔虽斜(侧锋),却硬劲暗藏;而仿作倪瓒者,要么一味硬脆、全无软意,要么柔弱无力,皆失其精髓。这说明“软”的表象下,需有内在的刚劲支撑。

5、优秀画家的笔墨,是否都需含“柔”?徐小虎提到王绂笔墨较硬,王季迁回应:王绂虽硬却非全硬,否则难列佳品;沈周笔墨更硬,却未到“坏”的地步——“坏”还需更硬。他强调,著名艺术家的笔墨必含一定柔度,否则难称伟大,且他们的笔墨有等级之分,如“倪瓒在沈周之上”,正与“刚柔平衡的精妙程度”相关。

6、笔墨“硬”到何种程度才算“坏”?徐小虎提及克利夫兰美术馆的沈周册页,称其充满“大而脆的点”,似“患了关节炎”。王季迁认可其“特别硬”,却仍算好;雪舟的笔墨更硬,却也被认可。他认为需找“更坏的例子”才能显“太硬”的缺陷,可见“硬”本身并非问题,关键在是否有“软”的调和,完全失却柔度才是致命伤。

5-3【明】 沈周《虎丘十二景图册》之二纸本,墨笔,31.1×40.2厘米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5-4【明】 沈周《虎丘十二景图册》之四纸本,墨笔,31.1×40.2厘米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7、雪舟的硬笔墨,会被视为“俗”吗?徐小虎问日本画家雪舟的硬笔墨是否被中国人认为“俗”,王季迁答:雪舟笔墨比元代大师硬,虽源自马远、夏珪,却更富多样性,只是少了些笔墨的内在质量。他未直接称其“俗”,却点出其硬劲中缺乏元人笔墨的含蓄深度,暗示“硬而失度”可能损及格调。

8、日本人对笔墨的借鉴,为何重“巧”轻“拙”?徐小虎提到雪舟可能见过玉涧、牧溪等宋元画家作品,王季迁则指出:日本人不似中国人保守,见艺术品便会创新,却多取“巧”(表现性与技巧),忽“拙”(微妙的内在优美)。如横山大观融合中西技巧,画面花哨却缺乏深度;唯独日本陶器懂得“拙之美”,这与绘画形成鲜明对比。

9、为何“缺陷美”的鉴识未延伸到日本绘画?徐小虎提到韩国陶器的“缺陷美”与宋瓷、古铜器的“十全十美”形成对比,王季迁疑惑:日本人懂陶器的“拙美”,为何未将这种鉴识延伸到绘画?这一疑问直指艺术审美在不同领域的不平衡——绘画中对“巧”的追逐,可能遮蔽了对“拙”的深层价值的认知。

10、笔墨的“硬”“软”讨论,最终指向何种核心?对话最后回到“形式因素”,徐小虎称这将是“另一个讨论”。可见,关于“硬”与“软”的探讨,表面是笔墨技巧,实则指向艺术的深层审美:无论是刚柔平衡、巧拙之辨,还是南北宗分野,核心都在“笔墨如何承载艺术家的内在精神与创造力”,这才是鉴识笔墨优劣的根本。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