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画家108将之常书鸿
更新时间:2025-08-06 15:43 浏览量:1
常书鸿(1904-1994)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兼具画家、敦煌学家、文化守护者多重身份的传奇人物。他以“舍身饲虎”的精神扎根敦煌40年,将西方学院派技法与中国传统艺术熔铸,开创了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的先河,被誉为“敦煌守护神”。
1927年赴法留学,以全市第一成绩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师从新古典主义大师劳朗斯。其油画《G夫人像》《裸妇》等连续获里昂春季沙龙金奖,作品被蓬皮杜文化中心、里昂美术馆收藏,成为首位进入法国主流艺术圈的中国画家。
1935年在巴黎旧书摊偶遇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震撼于祖国艺术瑰宝的流失,毅然放弃巴黎优渥生活,于1936年归国。
1943年率6人团队抵达敦煌,在缺经费、缺设备的条件下,清理洞窟积沙300余吨,修建1000米防风墙,完成莫高窟492个洞窟的首次系统编号。首创“分层剥离修复法”,修复北魏《萨埵那本生》等壁画;建立临摹规范,培养董希文、段文杰等第一代敦煌学者;撰写《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等论文,奠定敦煌学基础。
晚年著《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系统梳理保护历程;推动“数字敦煌”工程,为后世科技保护提供思路。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贡献奖”,其事迹被写入《中国档案》《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
常书鸿的一生是“艺术救国”的生动注脚。他以画家之眼发现敦煌,以学者之智研究敦煌,以守护者之躯捍卫敦煌,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创造了文化传承的奇迹。其“舍身饲虎”的精神,不仅挽救了濒危的敦煌艺术,更重塑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正如他在《九十春秋》中所言:“敦煌不是死的文物,而是活着的文明。”这种文明觉醒,至今仍在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