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40 :罗马式非宗教建筑——住宅与城堡的生存图景
更新时间:2025-08-06 14:20 浏览量:1
1、在罗马式风格的建筑遗存中,非宗教作品远少于教堂与修道院,且保存状况与建筑主人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地位越低,房屋越难留存。这是因为普通民众的住所多采用易损材料,而频繁的社会变迁也加剧了其消失。尽管如此,少量残存的农民住宅、市镇房屋与城堡,仍为我们揭示了中世纪非宗教生活空间的样貌,它们与宗教建筑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了罗马式建筑的完整图景——从信仰空间延伸至日常与防御空间。
2、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地区塞弗雷罗山的石头谷仓,为我们提供了中世纪农民住房的典型样本(图2-32)。这些“棚屋”的布局可追溯至凯尔特时代:大体呈方形,四角因常年受风侵蚀而显圆润;石质墙体不施灰泥,仅靠石块堆砌;屋顶以草覆盖,顶端结成尖形。这种结构既延续了古老的建造传统,又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展现出普通民众在有限条件下对居住空间的朴素创造。
图2-32 “棚屋”,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的塞弗雷罗。
3、塞弗雷罗气候冷湿多风,棚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房屋贴地而建以增强保暖性;室内用木材分隔为两部分,地势较高处供农民居住,低处饲养家畜,避免动物污水影响居住区域,实现了人与家畜的有序共处。为抵御恶劣气候,棚屋仅开小窗,既减少寒风侵入,又保证基本的采光与通风。虽构造简单,但其对地形、气候的精准适应,以及辐射形草顶的简洁美感,仍彰显了实用与形态的巧妙平衡。
4、12世纪的市镇中,少量罗马式住宅得以留存,揭示了市民的居住状态。法国克吕尼有一座建于1150年以前的房屋(图2-33),其结构清晰体现了“下商上居”的功能分区:地面层设宽大尖形拱门,通往店铺,铺门可折叠收起,用支架撑起后即成为摆放商品的桌子;上层为居住空间,外侧有漂亮的露台,由七扇“上圆下方”的小窗组成,窗侧配有小圆柱与壁柱(模仿圆柱的平板),柱顶有雕刻柱头,光线通过窗户照亮室内大房间,供店主全家居住。
图2-33 罗马式风格房屋,克吕尼共和国街,1150年之前建造。
5、克吕尼住宅的装饰细节展现了罗马式工艺的普及。露台上的雕刻柱头工艺精湛,其风格与附近的克吕尼大修道院雕塑高度相似,推测雕刻者可能参与过修道院的建造工作。这种“宗教工艺向民用空间”的延伸,说明罗马式艺术并非仅服务于信仰,也渗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精致的装饰提升居住空间的品质,同时反映出中世纪工匠技艺的跨领域流动。
6、除住宅外,城堡是罗马式非宗教建筑的重要类型。11世纪前后,英、法、西班牙等地的石匠开始大量建造城堡,这类建筑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1078年,英国威廉一世决定将泰晤士河与古罗马伦敦城墙夹角处的木质城堡改建为石造堡垒(图2-34),其核心目的有二:一是以坚固建筑震慑被征服的伦敦人,二是在民众反抗时作为安全避难所。这一改造标志着罗马式城堡从临时防御工事向永久性权力象征的转变。
图2-34 伦敦塔,1078—1087年,连同后来的附加建筑。
图2-35 伦敦塔圣约翰礼拜堂,11世纪晚期。
7、伦敦塔的建造由罗切斯特新主教、修道士冈杜尔夫负责监造。他将大厅、住房、礼拜堂与贮藏室集中于一座巨大的方形塔楼内,塔楼墙体厚重、窗户窄小,既增强了防御性,又适应了内部空间的封闭需求。塔内的圣约翰礼拜堂是其标志性遗存,作为英国早期诺曼式建筑的典范(图2-35),它将宗教空间融入防御体系,体现了中世纪“信仰与安全共生”的生活逻辑。1087年塔楼主体完工后,成为英国王权与防御力量的象征。
8、在伊比利亚半岛,抵御穆斯林侵略的需求推动了“宗教-防御”复合城堡的兴起,西班牙阿拉贡的罗阿尔城堡修道院是其中的代表(图2-36)。它建于高高的海岬之上,可俯视广阔区域,选址完全出于防御便利。1071年,阿拉贡和纳瓦尔国王桑乔·拉米雷兹依据教宗批准,将原有城堡与新建修道院连接,使这里既是军事要塞,也是宗教活动中心,反映了伊比利亚基督徒在战乱中对“精神与物理双重防护”的需求。
图2-36 阿拉贡罗阿尔城堡修道院,11—13世纪。
9、罗阿尔城堡修道院的建筑布局围绕防御展开:两座巨大的四方形塔楼、各类家用建筑被一道厚墙连接围合,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11世纪末完工的礼拜堂(据1095年铭文记载)是宗教功能的核心,而堡内建筑的装饰细节——如柱头雕刻、拱券线条等,与同期罗马式教堂作品风格相近,推测工匠可能来自同一群体。这种装饰上的共性,打破了“防御建筑粗陋”的偏见,展现了罗马式艺术在实用空间中的审美渗透,也印证了宗教与世俗工艺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