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微笑”对话当代艺术,在宝龙美术馆聆听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
更新时间:2025-08-06 19:18 浏览量:1
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窟龛之间,星罗棋布,成为“绝壁上的佛国”。“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艺术自东晋十六国后秦始凿,历经12个朝代,走过悠悠1600年,留下独一无二的“东方微笑”。
影塑飞天 北魏 第133窟
《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近日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在同一个展厅里,世所罕见的石窟精品、珍贵文物和33位当代艺术家的再造呼应,共同奏响一段千年回响的乐章。
麦积山石窟的盛夏,画面在场馆中远程实时直播
从未间断的千年文脉
北朝泥塑的衣纹里流淌着犍陀罗的遗韵,盛唐壁画的青绿间跃动着中原的审美密码;佛陀低垂的眼帘穿越16个世纪,仍以慈悲的凝视抚慰人间;飞天飘逸的衣带凝固了风的轨迹,在光影流转间仿佛随时会重新轻舞飞扬……
《石雕佛坐像》,第117窟,乐梦融摄
本次展览,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院携137件麦积山石窟精品亮相上海。此次抵沪的石窟精品中,珍贵文物62件,包括一级文物12件,重要复制洞窟3个,全面、多样地将麦积山石窟艺术展示在观众眼前。
影塑坐佛 北魏 第164窟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地处秦岭西端,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它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且是其中唯一没有被外来入侵者破坏和偷盗的石窟寺,因此保留下大量传世泥塑作品。
泥塑佛头像 北魏 第17窟
麦积山石窟保存至今的万余件雕塑作品,绝大部分是泥塑。这是因为麦积山属丹霞地貌,石质结构松散,故雕塑多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麦积山石窟自东晋十六国后秦开窟,直到明清,作品没有间断。无论是后秦典型的西域风格,还是北魏秀骨清像的中原风格,再到西魏的脸颊略圆、北周的方中求圆、隋唐的丰满圆润、宋代的写实端庄,再到明清略显呆板……麦积山石窟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泥塑发展演变过程,具有强烈的文化延续性。
匠心如一的艺脉传承
泥塑佛像、洞窟壁画、石雕造像碑、泥塑残件、复制洞窟、微缩洞窟模型、研究文献等多类型展品是当代艺术的灵感来源。在“凿山为境”“有相美学”“塑影凿痕”“千年流光”等展览板块里,37件当代艺术作品并没有集中一处,而是流散分布在各个展品旁边,自如地铺展对麦积山石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在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谈中,那份赤诚的匠心始终如一。
谭勋作品《地理计划-麦积山》
谭勋作品《地理计划-麦积山》由精密网格构成的波浪形装置,表面起伏结构既是对麦积山石窟地貌的提炼,更是对传统山水意象的赛博重构。通过金属材质的冷峻质感与数字技术的精确性,在虚实交错中构建起了新的空间感知。
《释迦会子》,第133窟,临摹品
在此次展览最高塑像来自133洞窟、宋代造像《释迦会子》,大佛约高3.5米,身形高大伟岸,面容有庄严神圣之感以外,还有第一次看到孩子时候的激动愧疚,一如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诸多泥塑作品都散发出强烈的人格化、世俗化的气韵,让当代艺术家激起共鸣。
戴耘雕塑作品《菩萨像—东方维纳斯》在展厅中呼应着麦积山造像
在这尊造像边安放着戴耘《菩萨像—东方维纳斯》,艺术家使用红砖、水泥、钢筋等工业材料,通过物性置换和粗粝的肌理实现对佛像的重构,裸露在外侧的钢筋结构则如现代性“伤口”,探讨机械复制时代灵韵消解的困境。
沈烈毅 天空 200x110cm 亚克力、树脂 2025
这些镌刻在岩壁上的艺术基因,正通过当代视角获得新的诠释。在虚实交织的展陈空间里,传统与现代相互映照,当代创作或以新媒介诠释佛理,或从麦积山精神中汲取养分,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让古老智慧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文明的交融和传承,更在当代创作中延展出无限可能。从陡峭的悬崖挪移到美术馆,麦积山艺术始终是鲜活的现场,以泥塑的肌理与色彩的律动,在时光长河中激起不绝的回响。
石至莹 双佛的微笑 40x50cm 布面油画 2023
展览期间,宝龙美术馆将推出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公教活动项目和文创周边,也推出了500张限量早鸟票,观众可现场感受麦积山石窟的前世今生,成为这个时代的麦积山“传承人”。
第62窟 复原窟
栏目编辑:沈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