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描写农村生活,路遥的思想层次、艺术水平比莫言差了一些
更新时间:2025-08-06 21:47 浏览量:1
在当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路遥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恒星,其作品散发的光芒,穿透了时空的界限,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中。他以笔为刃,刻画出时代的轮廓,用质朴且饱含深情的文字,构建起一个充满真实感与生命力的文学世界。《人生》中高加林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让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平凡的世界》里孙氏兄弟等众多人物在苦难中不屈前行,展现出平凡人在时代浪潮下的坚韧与执着,全景式地描绘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变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生活拼搏 。路遥凭借这些经典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稳稳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座丰碑。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城乡差距日益凸显,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路遥的《人生》应运而生,这部作品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迷茫与挣扎、追求与失落 。
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位生活在陕北农村的知识青年,他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渴望走出农村,去更广阔的城市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加林高考落榜后,成为了一名乡村学校的代课教师,然而这份工作却被村主任高明楼的儿子无理顶替,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土地上,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就在他人生失意、陷入低谷之时,农村姑娘刘巧珍向他表达了炽热的爱意 。刘巧珍美丽善良、淳朴真挚,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全心全意地爱着高加林,给予他温暖和支持 。高加林在巧珍的爱情中得到了慰藉,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痛苦 。
命运却再次眷顾了高加林,他的二叔从新疆调回当地担任劳动局局长,副局长马战胜为了讨好高加林的二叔,通过关系将高加林安排进了县委通讯组,成为了一名通讯干事 。高加林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县城里如鱼得水,工作干得十分出色 。在县城,他遇到了高中同学黄亚萍,黄亚萍是一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任性专横,对高加林有着炽热的爱 。黄亚萍与高加林有着相同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他们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高加林内心的天平开始倾斜,他在爱情和事业之间陷入了艰难的抉择 。最终,高加林为了追求事业和城市生活,抛弃了刘巧珍,选择了黄亚萍 。
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高加林 “走后门” 获得工作的事情被人举报,他失去了这份工作,不得不再次回到农村 。此时,他才发现刘巧珍已经嫁给了他人,他的爱情和事业双双破灭 。高加林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满心都是悔恨与无奈 。他意识到,自己为了追求所谓的梦想,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 。
在《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令人唏嘘不已 。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是无私而纯粹的,她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在高加林失意时,她不离不弃,用自己的爱温暖着他 。高加林却在城市的诱惑面前,逐渐迷失了自我 。他认为与刘巧珍结合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影响自己的事业 。高加林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既渴望爱情,又渴望事业和城市生活 。他在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路遥通过对高加林爱情悲剧的描写,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变化和价值冲突,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痛苦与迷茫 。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堪称一场艰苦卓绝的精神长征。当时的文学界,各种新思潮、新流派层出不穷,而路遥却坚守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孤独中默默耕耘 。他深入陕北农村,与农民们同吃同住,收集了大量的素材 。为了查阅资料,他跑遍了当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 。在创作的三年时间里,路遥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 。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常常废寝忘食 。长时间的高强度写作,让他的身体逐渐垮了下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最终,路遥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完成了这部百万字的鸿篇巨制 。
《平凡的世界》以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为时代背景,以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为中心,展现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孙少安是一位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农村青年,他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为了村里的 “冒尖户” 。他带领村民们开办砖厂,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感情方面,他与田润叶青梅竹马,但由于门第差异和现实的无奈,两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孙少安选择了贺秀莲,与她一起共同经营家庭和事业 。贺秀莲吃苦耐劳、温柔贤惠,成为了孙少安的贤内助 。然而,长期的劳累和压力让贺秀莲积劳成疾,在砖厂生意红火的时候,她却病倒了 。孙少安在事业和家庭之间艰难地平衡着,他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村青年的奋斗与担当 。
孙少平则是一个充满理想和追求的知识青年,他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渴望走出农村,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他做过揽工汉,在建筑工地忍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他当过煤矿工人,在暗无天日的矿井下挥洒着汗水 。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但孙少平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他热爱读书,通过阅读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与田晓霞的交往中,孙少平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田晓霞是一位开朗活泼、思想进步的城市女孩,她与孙少平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两人在精神上相互吸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抗洪抢险中,田晓霞英勇牺牲,孙少平的爱情梦想瞬间破灭 。
除了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平凡的世界》还刻画了众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善良温柔的田润叶、热情泼辣的贺秀莲、虚荣自私的郝红梅等 。路遥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普通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他们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起伏不定,有的在苦难中挣扎,有的在奋斗中崛起,有的在无奈中妥协 。
在《平凡的世界》中,爱情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跨越了城乡差距和门第观念,他们在精神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恋人 。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浪漫与理想主义色彩,然而却以悲剧收场 。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则充满了无奈和遗憾,他们因为现实的原因无法走到一起,只能各自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
路遥是一位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复杂矛盾的文学大师,他深知,只有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才能让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绽放出最真实、最耀眼的光芒 。在《人生》中,高加林便是一个被矛盾紧紧缠绕的人物 。城乡差距是横亘在他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农村的贫困与落后,城市的繁华与现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差距让高加林对城市充满了向往,他渴望摆脱农村的束缚,去城市追求自己的梦想 。然而,现实却一次次给他沉重的打击 。他的代课教师工作被顶替,失去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只能无奈地回到农村 。这种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高加林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
高加林的爱情也充满了矛盾 。他与刘巧珍的爱情,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刘巧珍代表着农村的淳朴和善良,她对高加林的爱是纯粹而无私的 。高加林内心深处也感激巧珍的爱,但他的理性告诉他,与巧珍在一起,他将永远被困在农村,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黄亚萍则代表着城市的现代和时尚,她与高加林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追求,能够满足高加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
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同样面临着诸多矛盾 。家庭与事业的矛盾让他心力交瘁 。作为家中的长子,他肩负着照顾家人的重任,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他开办砖厂,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在这个过程中,他既要面对砖厂经营的困难,又要照顾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还要处理与家人、村民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他去解决,每一个责任都需要他去承担 。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悲剧,也是门第观念与爱情追求的矛盾体现 。他们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但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孙少安为了家人和责任,无奈地放弃了润叶,选择了贺秀莲。这段爱情的遗憾,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
易中天一句 “描写农村生活,路遥的思想层次、艺术水平比莫言差了好多”,如同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石子,激起关于乡土书写的深层讨论。事实上,路遥与莫言的农村叙事并非简单的 “优劣之分”,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向度,各自在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独特的文学枝芽。
路遥的笔触始终紧贴着黄土高原的脉搏,他笔下的农村是《平凡的世界》里孙家兄弟在土地上的挣扎与坚守,是《人生》中高加林在城乡夹缝中的理想与失落。他的书写带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底色,像一面质朴的镜子,忠实地映照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
在路遥的世界里,农村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精神家园 —— 土地的厚重、亲情的温暖、奋斗的价值构成了他叙事的核心。他擅长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情感波动,孙少安砖窑厂的起起落落、孙少平在煤矿井下的汗流浃背,都带着泥土的温度与生活的质感。这种书写充满了对普通人的同情与敬意,却也因过于执着于 “苦难中的光亮”,在思想表达上略显理想化,未能完全穿透生活的复杂褶皱。
而莫言的农村叙事则像一场充满野性的狂欢,高密东北乡在他笔下成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地标。《红高粱家族》里用鲜血浇灌的红高粱地,《檀香刑》中交织着疼痛与仪式感的民间刑罚,《生死疲劳》里六世轮回的荒诞寓言,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乡土世界。莫言的笔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农村生活的肌理,暴露出其中的欲望、暴力、苦难与坚韧。他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边界,将民间传说、历史记忆与个人想象熔于一炉,让农村不仅是生活场景,更成为承载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精神场域。他的思想表达充满了悖论与张力 —— 在对乡土愚昧的批判中藏着对生命力量的礼赞,在对历史暴力的书写中暗含对人性本质的追问,这种复杂性让他的农村叙事拥有了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但文学的价值从来不止于思想的深刻或技巧的新奇。路遥的农村书写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普通人在苦难中前行的道路,给予无数农村青年精神力量;莫言的作品则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乡土中国的复杂面相,引发人们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层思考。二者如同乡土文学的两条支流,虽流向不同,却共同滋养着中国文学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