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A还是B?反诈意识大考验!
更新时间:2025-08-08 05:25 浏览量:1
全民反诈在行动
想提升反诈防范意识?
下面这4种常见诈骗套路
你能精准识破、避开陷阱吗?
答题现在开始——
案例一
岗位直招,
交钱就能优先入职?
你在求职平台看到岗位招聘信息,对方自称某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表示“有内部渠道,中专可包装成大专,交1万元报名费就能优先入职”,还说“只剩最后3个名额”。你会怎么做?
案例二
演唱会“一票难求”,
找“票务经理”就能买到票?
你刷朋友圈时,看到好友列表里的“票务经理”在发某明星演唱会门票售卖动态,配图有多张“抢票成功”截图。你正愁没抢到票,私信对方后,对方说能帮忙抢票,但要先付定金。你会怎么做?
案例三
朋友有“内部房源”?
定金却不需对公转账!
你一直想买市中心某小区的房子,之前欠你钱的朋友突然联系你,说有内部关系能订到房源,需先缴25万元定金,还提议“用欠款转成部分定金,你补差额到我个人账户就行”。你会怎么做?
案例四
网络相亲交友,
要充钱攒“亲密度”才能见面?
你在网络交友网站认识一名女生,聊天时觉得她性格合拍、谈吐亲切。聊了一周后,她主动说“很想深入了解你”,却表示:“平台有规则哦,要多送礼物提高亲密度,才能解锁联系方式和地址,之后才能线下见面。”你会怎么做?
检察官提醒
诈骗分子的套路虽层出不穷,但有个常见的共性特点:抓住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迫切心理,以“内部渠道”“特殊机会”“捷径流程”等话术布设陷阱,再通过“预先缴费”“私下转账”“平台充值”等方式,诱导人们脱离正规交易轨道,最终骗取钱财。这些手段中,模糊关键信息、回避官方核实、制造紧迫感等做法很常见,往往会一步步削弱人们的警惕心。
在此提醒大家:面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走捷径”的机会,务必多一分冷静。切记,凡是要求私下转账、提前缴纳高额费用,或是以“特殊流程”为由回避正规渠道、拒绝官方核实的,极可能是诈骗。
防范诈骗,最关键的是“事前设防”,遇事多核实、转账多留心、可疑早举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平台监管部门反映、向公安机关报案,莫让“侥幸”给骗子可乘之机。请大家始终保持清醒,守好自己的“钱袋子”,共同织密反诈防护网,让诈骗分子无缝可钻、无处遁形!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