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赚钱”、玉石直播、演唱会退票……这些事情被中消协点名!
更新时间:2025-08-08 18:16 浏览量:1
日前,中消协发布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995971件,同比增长27.23%,解决509655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2亿元。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33万人次。
中消协对老年消费陷阱频现、私域引流营销乱象、空调消费售后、情绪消费等进行分析,并在典型案例中点名“走路赚钱”、玉石直播、演唱会退票等。
“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套路盯紧老年人钱包
2025年4月16日,消费者王先生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成都某科技有限公司。王先生称,4月14日早上5点多,其父亲先是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被成都某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走路赚钱的广告信息吸引,接着按照广告信息中所谓走路赚钱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至“妙映软件”,被扣款798元。商家提供的售后电话号码,拨打多天无人接听,根本联系不上对方。消费者投诉要求798元扣款原路退还。经成都市高新区消费者协会调解,商家进行了全额退款。
2025年5月19日,李女士向消协组织投诉佛山市顺德区某电器有限公司。李女士反映,投诉当天上午其父母接到一通推销电话,对方声称参加讲座可免费领取大米。随后,李女士父母前往当地一家酒店三楼参加听课活动。听课过程中,销售人员宣称该公司的净水器具有治疗功效,“喝了不会生病”,并以赠送云南旅游VIP卡、破壁机等礼品为诱饵,诱导其父母花费3980元购买并安装了一台佛山市顺德区某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净水器。事后,李女士在京东平台查询后发现,该品牌的净水器在京东上的售价大多为三四百元,销量也很低。李女士随后联系售后要求退款,对方表示将扣除安装滤芯的费用。
当前,部分不法商家针对老年人群体设置消费陷阱现象层出不穷,且形式不断翻新、手段更加隐蔽。一是互联网宣传诱导陷阱。一些无良商家通过在网络上发布“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宣传语吸引老年人点击,随后跳转免密支付自动扣款收取“会员费”。二是线下会销欺诈陷阱。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促销”“免费赠送”或“健康讲座”的幌子,在农村及城乡接合部进行营销,向老年人兜售“三无”产品、劣质商品或冒用知名品牌名称的假冒产品,并以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进行销售。三是直播虚假宣传陷阱。一些不良主播利用老年人信息识别能力较弱、健康焦虑心理等特点,在网络直播间进行虚假宣传,将普通工艺品包装为“古董收藏品”、将普通食品或保健品宣传为“包治百病”的神药等,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
近6万元买的翡翠全部是染色注胶漂白而成,卖家拒绝退款
2025年2月21日,消费者高女士向消协组织投诉佛山市南海区某珠宝商行,高女士称其于2025年1月10日通过该公司在某平台开设的直播间选购翡翠饰品,经营者以“一手货源”为营销话术,诱导消费者脱离购物平台通过线下转账方式支付58350元。消费者收到商品后于2025年2月1日送上海国家轻工业宝玉石首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复检,发现这些翡翠全部是染色注胶漂白过的,而商家提供的鉴定证书是伪造的,检测机构也是假的。消费者联系卖家,卖家先是声称“仅手镯有纹经修复仍属A货”,后来又以“超过七天”为由拒绝退货退款。消费者投诉要求经营者承担“退一赔三”法律责任。
上半年,消费者针对玉石类商品的投诉呈现上升趋势,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家直播售卖玉石时故意避开商品的瑕疵部分,或者利用灯光、滤镜和拍摄角度掩盖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收到的商品与直播中看到的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商家对玉石的品质、来源、价值进行虚假宣传。如使用危地马拉翡翠、非洲绿色石英玉石冒充缅甸翡翠,或使用酸洗、漂白、染色过的翡翠冒充天然翡翠。三是商家诱导消费者进行“场外”交易。商家以商量价格、介绍商品、平台规定的发货时间不够等说辞诱导消费者脱离购物平台与其私下交易,增加消费者维权难度。四是鉴定证书造假。部分商家销售的玉石附带的鉴定证书为假冒正规检验机构非法印制,或编造不存在的检验机构进行伪造。五是商家拒绝履行售后承诺。售前声称支持退货退款,一旦消费者发现问题并提出退货,便以各种借口推脱或直接不予理会。
演唱会投诉量攀升,退款诉求占比超过90%
近日,消费者毕女士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北京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消费者称其于2025年6月30日在该公司平台购买演唱会门票后,因朋友同时在另外一个平台抢票成功导致重复购买,消费者于是在购票仅几分钟内且未配票情况下申请退款,却被收取高达30%(948元)的手续费。
毕女士认为,该退票机制不合理,手续费比例过高,且与演出尚有27天不符“梯次退票”原则;同时,平台未能识别重复购票,购票过程中也未弹出明确提示,涉嫌责任转嫁与信息不透明。
2025年3月26日,消费者王女士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南京某广告有限公司。王女士反映,其于2025年3月20日和21日通过不同的App购买了2张2025年5月3日南京某演唱会门票,共支付费用496元。后因个人原因,于3月24日通过平台客服申请退票,均被以“演出票品不可退”为由拒绝。王女士随后联系主办方南京某广告有限公司,亦遭拒绝,对方称“门票售出后无法退款,否则将造成经济损失”。王女士认为,所购为电子预售票,尚未生成二维码,实际票据并未交付,距离演出时间尚有一个多月。主办方及平台以格式条款形式限制退票权利,且未在购票界面明确提示,属于霸王条款行为,要求全额退款。
上半年,随着线下演出市场的持续升温,演唱会相关投诉量也持续攀升,其中退款诉求占比超过90%。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退票规则不合理。消费者认为售票平台规则不合理,如平台单方规定“不可退票”或提前一个月就禁止退票,以及退票手续费过高等。二是消费者因个人原因、工作安排、身体状况等无法观看演出,或因多人同时抢票导致重复购买,申请退票时被扣除手续费,认为手续费过高。三是演唱会主办方临时单方取消演出不承担违约责任。
中消协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演出行业退票管理办法,对退票时间节点、手续费比例、演出取消责任分担等事项作出统一规定,防止平台和主办方单方面设定霸王条款。中消协指出,售票平台应在购票环节显著标注退票政策,设定阶梯式退票手续费标准,避免设置“一律不退”等不合理规则。
高温催热空调消费,物流和售后成为痛点
随着夏季高温持续,空调等家用电器进入销售与使用高峰期,相关消费投诉也显著上升。
2025年6月30日,消费者冯女士向消协组织投诉北京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冯女士称其于2025年6月15日支付7499元在该公司电商平台下单购买一台空调柜机。下单后平台多次修改预计送达时间,从6月16日至6月29日共修改7次,均未履约。6月29日,平台将订单状态更新为“已签收,已完成配送”,但消费者实际并未收到空调。在此期间,消费者多次通过平台客服、物流联系电话等方式沟通,要求核实物流情况并尽快发货,但各方互相推诿,始终未提供明确答复。消费者认为平台存在虚假发货问题,要求尽快履行发货义务并进行赔偿。
近期,消费者对空调产品的投诉集中反映在配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一是配送纠纷多发。如商家未按约定时间发货,物流信息长时间不更新,未经协商单方面更改配送时间,以及虚假标记“已签收”等。二是产品质量问题。部分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空调不制冷、运行异响、有异味、漏水等问题,影响正常使用。三是售后服务存在短板。一些商家在售后环节存在维修拖延、屡修不好、拒绝履行保修承诺,或额外收取不合理费用等现象。
中消协指出,空调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应切实履行质量和售后服务主体责任,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明确服务标准和时限要求,保障“三包”政策落实到位。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空调等季节性热点商品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虚假宣传、售后推责等违法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潇湘晨报记者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