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驼铃”鸣响赣鄱之上 关山月西北写生艺术展与敦煌临摹专题展巡展江西
更新时间:2025-08-09 09:03 浏览量:1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梁瑛
由江西省美术馆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塞外驼铃——关山月1940年代西北写生与敦煌临摹专题展”8月6日在南昌拉开帷幕。作为展览全国巡展的第三站,此次展览精选关山月1940年代西北写生及敦煌临摹作品共66件,通过艺术与历史的交织,展现抗战时期艺术家的家国情怀与文化探索,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江西的文化交流。
展览开幕当天,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韩之宇,江西省美协名誉主席、江西省中国画学会会长蔡超,江西省政协常委、江西画院原院长、江西省美术馆原馆长刘杨,江西省美术馆馆长董焕霞,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等来自江西、深圳美术界的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韩之宇宣布展览开幕。
艺术跋涉,从岭南到敦煌的文化寻根
1943年,关山月携夫人,与赵望云、张振铎,历尽艰难,辗转跋涉,穿越河西走廊、抵达敦煌,在战火纷飞中完成了对西北壮丽风光与千年壁画的深情凝视。西北塞外的风光给了关山月全新的视觉经验,他一面用在桂林创作《漓江百里图》时所领悟的技法表现大漠风光,外师造化,进行用传统笔墨而非西方透视法去表现宏大场景的探索;一面在妻子的举烛相伴下,临摹敦煌壁画,吸收来自古人最深邃的艺术智慧。
展览中,《塞外驼铃》《祁连山下》《鞭马图》等作品以传统笔墨诠释塞外雄浑,其中既有对敦煌壁画的临摹精研,亦有立足本土的创作转化。展览涵盖写生稿、敦煌临摹、创作手稿等,完整呈现关山月西北艺术探索脉络。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在致辞中表示:“在当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清晰勾勒出艺术家上半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从救亡图存走向民族复兴的精神图谱,昭示艺术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的真谛。我们在新时期籍此反思继承与发展、本土与世界等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更通过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交相辉映,于细微之处求考证,于宏观之处体史识。”
江西省美术馆副馆长杨铁男也在展览序言中表示,八十余载后的今天再回头看关山月先生的这批西北写生,每件作品都好似一块凝固的历史碎片,生动如初,仿佛听见驼铃声声从塞外传来,回荡在赣鄱之上。抗战时期,骆驼在关山月笔下一跃成为民族坚韧精神的视觉隐喻;而在当下,这一符号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文化自信与复兴的视觉质料。随着时空和语境的转变,这批作品所承载的意义也还将在未来不断地被重新赋予和再定义。
赣粤情缘,探寻艺术对话中的历史共鸣
此次展览标志着江西省美术馆和关山月美术馆两馆合作的开始,同时也暗合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情缘。1959年,关山月先生与出生南昌的艺术家傅抱石先生联袂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二人合作成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成就了赣粤之间的不解之缘。江西省美术馆馆长董焕霞指出,此次展览是江西省美术馆“20世纪美术史大家系列”的开篇之作,希望以地域视角重构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谱系,让经典作品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值得关注的是,关山月曾多次赴江西采风,江西独特的地理人文深切地滋养了关山月的山水画艺术,尤其是对革命圣地井冈山的深情描绘,是关山月艺术重要的一环,关山月笔下塑造的井冈山主题展现了艺术形式与革命精神的高度融合,已成为一个时代直观且纯粹的精神象征和时代经典。
文脉赓续,推动藏品活化与文化共享
作为国家首批重点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以“关山月与20世纪中后期美术研究”为核心,构建起跨地域的学术网络。“塞外驼铃——关山月1940年代西北写生与敦煌临摹专题展”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获奖项目,也是“关山月与20世纪中后期美术研究”系列项目的精品展览。这一展览继敦煌、乌鲁木齐巡展之后,首次走进中部省份,彰显了关山月美术馆在作品高质量收藏和高水平利用上的持续发力,一方面以系统性收藏构建起关山月艺术研究的权威文献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跨地域策展、学术深耕等创新实践,推动藏品从“博物馆资产”向“文化共享资源”转化,为传统资源的现代表达开辟新路径。
作为展览的配套学术活动,《江山如此多娇——关山月先生生平与艺术历程解读》讲座也于当天下午在江西省美术馆举行。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向观众深入系统地讲解了关山月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重点讲述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经历,以及此作如何成为建国以来山水画中的经典精品。展现了关山月以笔墨为镜,关照现实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精神。也为观众展示了岭南画派艺术在近代美术史的影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