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画语录》19 :徐小虎与王季迁论艺术中的含蓄

更新时间:2025-08-09 21:29  浏览量:1

1、王季迁开篇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切入,指出此举本质是追求内在修养与高雅,但强调“雅”未必依赖多读书或远行——有些人天生便雅,有些人即便饱学仍俗,而笔墨优劣恰是内在天赋的体现。徐小虎呼应称,中国人对“雅”的追求实则是对“俗”的逃避,二人初步确立“雅”与内在特质的关联,为后续“含蓄”的讨论铺垫。

2、徐小虎以倪瓒为例,认为其是“雅”的极致,用笔轻松不费力,堪称含蓄的典范。王季迁认同,并补充李唐为例:李唐笔墨有力却不失含蓄,如《万壑松风图》中,他从不暴露全部力量,侧笔运用不露锋芒,笔锋沉稳不滑,避免空泛。王季迁强调,“有力量”与“展现多少力量”是两回事,后者正是鉴定笔墨的关键。

7-1【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绢本,设色,188.7×13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针对“方笔是否显扁坏”的疑问,王季迁指出,认为方笔不佳是因不懂笔墨。李唐的可贵在于收敛力量,笔墨不疾不徐,转折稳当,能控制笔锋不偏离中心。反观明代早期院派画家,他们完全暴露内在,毫无含蓄,趣味浮于表面,笔墨沦为装饰,虽自称南宋传人,却丢失了南宋大师的从容与高雅,暴露了“不含蓄”的弊端。

4、徐小虎追问明代浙派与宋代笔墨的差异,王季迁直言浙派多“信笔”或陈腐笔墨:这类笔墨毫无目的、横冲直撞,缺乏内在平衡、高雅含蓄与约束,与宋代笔墨的收敛形成鲜明对比。他强调,浙派的问题在于“无节制”,进一步印证了“含蓄”对笔墨品质的重要性。

5、徐小虎进一步探讨:含蓄是否意味着画家需收敛所有笔墨变化?王季迁回应,笔墨变化是其内在生命(如线条的圆、斜、粗、细),但变化过多会显紧张激动,需适当收敛;构图变化亦不可夸张,否则易给人“停不下来”的观感。他以王原祁为例,其作品在方寸间融入诸多变化,却能收放自如,笔墨始终属头等,证明“收敛变化”是含蓄的重要表现。

6、徐小虎引入傅申的观察:含蓄不仅与力量展露比例有关,更与力量本身的深度相关。傅申举例:李唐展露80%的力量,但其本身有100分力量;周臣仅显30分,而其力量本就只有40分。王季迁认同此观点,认为其合乎逻辑,将“含蓄”的讨论从“量”引向“质”的层面。

7、二人决定以书法佐证,王季迁以黄庭坚《伏波神祠诗卷》与文徵明作品对比。徐小虎初见黄氏书法便震撼,形容其线条如“成熟健康的蚕”,圆韧立体、自然天成,甚至感受到“音乐感”;而文徵明的笔画则显露锋芒,呆板薄弱,笔墨不实。这一对比直观展现了“含蓄”与“暴露”的视觉差异。

7-2【宋】黄庭坚《伏波神祠诗卷》(局部)纸本,33.6×820.6厘米日本永青文库藏

8、王季迁具体分析黄庭坚书法:其笔画稳当、立体、细微,韧而刚却不失柔和弹性,力量如橡胶可伸展却非全软,兼具软硬。他以“水”字为例,说明黄氏收放含蓄,收笔缓慢且保留余力;而文徵明收笔锋芒外露,力量流失,笔墨空泛,显脆弱感。

7-3(左)黄庭坚书写的“水”字(右)文徵明书写的“水”字

9、对比二人收笔细节:黄庭坚最后一笔缓慢移向终点,保留诸多力量;文徵明则在抵达终点前力竭,线条扁平如擦纸面,毫无保留与暗示。王季迁指出,黄庭坚虽有力却显露少,只用三分力,余力暗藏;文徵明则暴露60%-70%,笔墨“肌肉外显”,这与明代艺术家的普遍倾向相关。

10、徐小虎共鸣称,文徵明笔墨弱而湿,覆盖纸面显密集;黄庭坚则内在实质震撼,收笔处虚浮、力量耗尽。她坦言,见过黄氏的好处后便难再喜文氏作品,直观感受到“含蓄”与“暴露”带来的审美差距。

11、王季迁总结时代特性:明代艺术家(包括画家、书法家)倾向于“全盘展现”,在有限空间暴露全部内涵与能力。相比之下,黄公望、倪瓒只用30%-40%笔力,沈周展露较多,而明代多数人暴露过度,这是时代性的差异。

12、徐小虎认同明代笔墨显“衰弱”,更喜十一世纪的稳重坚实。她感谢王季迁的对比方法,称终于“看”懂了宋代与明代笔墨的时代性差异——宋代重含蓄留余,明代重暴露尽展。王季迁补充,沈周、文徵明虽不及宋人,却也开创了宋代未有的新境界,其“暴露”更多是时代特点而非绝对缺点。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