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麦肯锡2025报告:4大变化,4大机会

更新时间:2025-08-12 17:06  浏览量:2

在“省钱”和“花钱”上,我们好像越来越矛盾了。

为了省几块钱配送费,愿意多等三天。但为套护肤品,却一下花掉好几千。小主播的9块9洗衣液,犹豫半天。但大主播上来,产品介绍都没听完,一句“只要999”,就直接下单。

这种“矛盾”,让很多做生意的朋友,特别疑惑。更多的是焦虑。

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怎么办?

前段时间,麦肯锡发布了《2025年消费者状况》报告,解读了未来改变消费行业的几大驱动力。我反复读了几遍,感觉很有收获。

大家天天都在说,消费降级。但消费降级,不是全部。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消费迁徙”。钱,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个地方。

所以,根据报告,我总结了4个消费行为变化。希望对你发现新机会,找到未来生意成败的方向,有所启发。

我们一个个说。

01

时间,开始比钱更值钱

浪费用户的时间,就是被抛弃的理由

点外卖。收快递。逛线上超市。这三件事,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日常。

很多人觉得,这就是“懒”。但我觉得,这其中有点微妙的区别。

假如你家楼下的便利店,一瓶饮料卖5块钱。而两公里外的大卖场,一模一样的水,卖3块5。你会为了省这1块5,走上20分钟,去那个大卖场买吗?大部分人可能不会。为了1块5,花了20分钟时间成本,和来回的体力成本,不值。

你看,我们可能不是变懒了。而是,算账的方式变了。

在过去,钱,比时间值钱。所以我们愿意为了省几块钱,货比三家,跑很远的路。但现在,时间,开始变得比钱更值钱了。把做饭的半小时省下来,你能刷几个短视频、可以给父母打个电话。把逛超市的两小时省下来,你能去健个身,看几节网课。

互联网时代,时间的“可兑换性”,大大增强了。

于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给了“方便”。根据麦肯锡数据,食品配送在全球餐饮服务的占比,从2019年的9%升至2024年的21%。每在吃上花5块钱,就有超过1块钱,是花在了“把它送到我面前”。

所以,如果你也做生意,不妨问问自己:

我的产品和服务,到底有没有节省用户的时间?

比如,你是做商超的。让顾客下载APP,注册会员,领“满50减5”的优惠券,可能要花5分钟。而你的对手,让顾客打开微信小程序,一键登录,优惠券自动到账。

这中间的差距,虽然只有几分钟,但这短短的几分钟,可能就是你被抛弃的理由。

因为在今天,“快”和“方便”,已经不是什么锦上添花的优势了。

快,就是门槛,就是及格线。

02

从看见就买,到相信才买

从追求曝光,转向经营信任

今天的消费者,很难看见什么就买什么了。

成交的前提,是信任。可是,你看看现在的社交媒体。那么多主播,都说自己是最低价。你点赞了啥,下一秒就全是相关广告。

你们的掏心掏肺,都是复制来的,你们的推荐,背后都是生意。这让我怎么信任你?

所以,虽然大家都在刷短视频、看直播,但真正把社交媒体当作“买不买”首要依据的人,其实很少。

麦肯锡的调研显示,在中国,这个比例只有18%;在美国更低,只有8%。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投流越来越贵,转化却越来越难。

(蓝色为最信任的推荐渠道占比,黑色为最不信任的推荐渠道占比。图片来自:麦肯锡报告)

那怎么办?如果你是商家,怎么提高让自己被相信呢?

我看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方法。

你可以选择,把话筒递给用过的人。

很多人买东西,最想看的,不是商家的广告。而是淘宝评论区的差评,是普通人分享的踩坑笔记。

所以,与其花1000万,请一个明星声嘶力竭地喊“我很好”。不如想办法,花1000万,让1万个用户拿到你的产品。然后,把1000条吐槽,原封不动地贴出来,一条一条地回复、改进。

你还可以选择,把过程做成“产品”。

很多直播间,不卖货。就直播自己怎么打一口大铁锅,“铛、铛、铛”,一锤一锤敲。或者直播自己在果园里,给果树浇水、除虫。不夸自己的锅有多好,也不夸自己的水果有多甜。他只是默默地,展示“笨功夫”。

想尽办法,替你的用户收集“确定性”。无论是来自他人评价的,还是来自制作过程本身的。

所以,营销的重心,可能正发生一次深刻的转变:

从追求“曝光”,转向经营“信任”。

03

从我想懂你,变成了你来懂我

更懂本地人,成了和国际大牌竞争的利器

报告里提到,全球有47%的消费者认为,是不是本土品牌,成了影响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家,似乎没有之前那么“迷信”国际大牌了。

有意思。可是,为什么呢?

根据报告,最靠前的原因,不是想当然的“便宜”。只有13%的人选择了这个。36%的人,表示希望支持国内企业,20%的人认为,本地品牌更符合我的需求。

有意思。

过去,我们买大牌,可能是为了要一个身份。有了它,就似乎拿到了我们向往生活的通行证。但现在,我不需要你来教我,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懂我自己,我也需要你理解我。

消费的心理,从“我想懂你”,变成了“你来懂我”。

所以,如果你正在出海,那你就不能,只是把全球广告简单地翻译一下,而是实现彻底的本土化。

比如,尽可能根据本地的需求,调整你的产品。就像肯德基在中国,卖豆浆和油条。海底捞在新加坡,卖麻辣牛奶火锅。

那如果,你就是本土品牌呢?

恭喜。这可能是你的黄金时代。因为,你和他们,看着同样的电视剧、听着同样的歌长大。你天然,就能更懂你的用户。

比如,做美妆。你不一定要和国际大牌拼效果,而是研究中国年轻人的熬夜习惯,专门研发一款更温和,更能保护皮肤屏障的产品。

你要做的,是把“懂”发挥到极致,而不是去模仿“外人”。

04

在生存上省钱,在生活上花钱

做大米饭的,卷价格;做小龙虾的,卷体验

报告里,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

跨品类降级消费。

这个词有点拗口。但它可能解释了,今天消费者行为的一个最核心逻辑。

什么意思?我们看几个数据。

报告里提到,全球有79%的消费者,都在进行“消费降级”。比如,更积极地找优惠,或者直接先不买了。 比如,有47%的美国消费者,会等促销的时候再买衣服。

嗯。大家确实变得更精打细算了。

但是,报告里还提到,有超过1/3的消费者承认,他们省钱,其实是为了在另一个地方,更爽快地花钱。

比如说呢?比如,旅游、首饰。比如,演唱会、按摩。说白了,就是那些“我可以不买,但我想对自己好一点的”支出。

所以,故事的前半部分,虽然叫做消费降级。但降级,并不是为了把钱存起来,而是为了在另一个地方,毫不犹豫地升级。

这就是,跨品类降级消费。

你可能会花半天时间,在网上找更便宜的纸巾和垃圾袋。但你也可能,会为了看演唱会往前多挪一排,眼都不眨地多花1000。

你在纸巾上降级了,但是在演唱会上升级了。

报告里提到,有19%的消费者,会在“必需品”上削减开支,但却在“可选品”上大肆挥霍,就是最好的证据。

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很无奈的原因,可能是:未来太远。

我们见证了,太多闻所未闻的黑天鹅。刚存够房子首付,结果房价一路往下。学编程十年,AI半年就写得比自己快。打开手机,全是“内卷”、“35岁危机”。未来不是不重要,而是根本抓不住它。

这是一种悬浮感。感觉自己飘在空中,踩不到地。那些30年的遥远目标,比如“成功”、比如“买大房子”,变得遥不可及。

怎么办?

既然,30年的剧本太难写,那就把30年,拉回三五年,甚至,拉回今天。用每一个当下,来找回自己。

于是,钱从“必需品”,流向了“可选品”。从维持生命的“大米饭”,流向了让人开心的“小龙虾”。

所以,如果你真是卖纸巾的,怎么办?

那你先得接受,自己做的,是“大米饭”的生意。然后,放弃品牌故事,放弃一切花里胡哨,用尽全力,把价格打下来。

那如果,你是开按摩店的,又怎么办?

那你可能需要明白,用户来你这里,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充电。你的目的,就是把体验做到极致。因为,你的对手,可能并不是另一家按摩店,而是一场电影、一顿大餐。你们争夺的,都是用户宝贵的情绪预算。

做“大米饭”的,靠性价比。做“小龙虾”的,靠独特体验。

最后的话

好了。关于这份《2025年消费者状况》,我们就聊到这里。总结一下,2025的消费者行为,出现了这4个变化。

1)时间,开始“比钱更值钱”。

2)从“看见就买”,到“相信才买”。

3)从“我想懂你”,变成了“你来懂我”。

4)在“生存”上省钱,在“生活”上花钱。

现在,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这届消费者,在“省钱”和“花钱”上,真的越来越矛盾了吗?

其实,不是的。

对“生存”的精打细算,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生活”的快乐。

这意味着,那个只看价格,只看品牌的粗放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

你不能简单地再把用户,分成“高端”和“低端”了。因为,同一个人,可能是同时在“纸巾”上消费降级,在“演唱会”上消费升级。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