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徐州 | 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中讲南北交界的徐州
更新时间:2025-08-24 16:54 浏览量:1
徐州地处南北要冲之地,在南北朝时期地位显要。徐州博物馆在参与彭城七里的文脉梳理过程中,系统挖掘了云龙山摩崖石刻、代笔亭等徐州文化遗存,为彭城七里增添厚重的人文内涵。
云龙山石佛与云冈石佛隔空映照,自8月1日在徐州博物馆开展的“山堂水殿云深处——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展出120余件精品文物和3D复原展品,立体呈现平城时代民族大融合与丝路文明互鉴的宏大叙事。
一场南北映照的特展
一段值得深读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的徐州,是南北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徐州博物馆副馆长原丰介绍,组织引进云冈石窟艺术特展,正是希望观众以云冈为钥,回望徐州的南北朝风华,在彭城七里读懂徐州千年文脉的重要历史节点。
“徐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又是学术上的第一故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韦正介绍了自己从30年前参与徐州狮子山汉墓考古开始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学术轨迹,感慨“研究南北朝历史,讲好南方不容易,讲好北方不容易,讲好南北交界更不容易”。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南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与南朝并存的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是胡汉融合的朝代。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后期分裂成东魏、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北魏时期,佛教在北方得到了空前发展,帝都平城(现山西大同)不仅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寺庙,还由皇室出资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的早期造像雄浑、粗犷、健硕,到了后期,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成为时尚。
“云冈石窟是历史的‘大片’。”韦正通过丰富的古今中外文化遗产比较,评价云冈石窟的艺术、思想代表了犍陀罗文明、草原文明、中原文明融合下中华文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北魏时期的徐州
南北交界的名藩重镇
徐州地处南北交界之地,地理形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考虑具体的历史背景。
· 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大多数时间内,徐州的地位没有凸显出来。
· 从东晋晚期开始,徐州的地位迅速上升。主要原因是刘裕要借消灭南燕政权之威,夺取东晋政权,而且刘裕祖籍彭城,徐州的地位随之提高。南北朝时期,徐州先属南朝刘宋。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主力围攻彭城,未克北返。466年,刘宋内乱,徐州刺史薛安都投附北魏,彭城易帜。
· 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毅然南迁,定都洛阳,一夜之间,徐州被推到南北对峙的风口浪尖。它踞黄、泗两水咽喉,舟楫可直抵京畿,又与南朝建康相近,虎视江淮。于是北魏在此筑坚城、屯劲卒、开军屯,以徐州为矛,亦以徐州为盾,虎视长江,图谋长久。
对于北魏孝文帝亲临徐州的这一记载,韦正感慨:“这足见孝文帝对徐州的重视程度。此外,北魏派驻徐州的官员身份都很高,有尉元、薛野猪等重臣,还有元法僧、元祐等宗室或亲王。”
精美文物何出徐州?
城市定位使然
此次特展,于展厅外按1:3比例3D复刻了云冈第20窟大佛,与云龙山摩崖造像遥相顾盼;同时将徐州博物馆彩绘陶双髻执笏女立俑、明光铠武士俑,汉兵马俑博物馆黄釉莲瓣纹八系罐、陶骆驼、陶骑马俑等,与太原、大同博物馆所藏北魏文物并置陈列,让时代相近、文化同源的不同地域文物,在同一空间无声对话。
徐州地区出土的南北朝陶俑,比较清晰地揭示了时代的演化路径,大致可分为东晋刘宋—北魏—北齐三个阶段。
这批俑中,男俑个体较小,戴帽或小冠,上穿右衽紧身短衣,下穿裙,其风格与南京东晋墓等所出陶俑一致。考古简报将内华墓时代设定在东晋至北齐之前。内华墓所出男俑的小冠实际上在汉代就存在,这种服饰从汉代到东晋刘宋具有延续性。
“北魏时期的徐州,具有很强的艺术实力,它根本不是一个军事重镇所能涵盖的。评价南北朝时期的徐州,要从更高的站位来审视徐州,才符合徐州的历史定位。”韦正强调。
北魏覆亡之际,
徐州一度为南朝短暂收复,
旋即再入北齐版图。
北齐视其为控扼江淮的咽喉,
军政地位继续抬升。
徐州境内出土的北齐墓葬器物之华美,
皆折射出徐州在北齐战略棋局中的分量。
综合 | 徐州杂记
文字 | 张瑾
图源 | 徐州杂记 徐州博物馆
一审 | 梁玮钢 褚浩
二审 | 王韬 王莹
三审 | 张慧 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