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这个展上,大半个上海当代艺术圈的大咖都来了
更新时间:2025-08-26 17:28 浏览量:1
锈迹斑驳的钢筋铁板、电路板短路后呈现的临时屏幕显影、如废弃神经网络般盘绕的线缆、艺术家创作过程中遗落的边角料、闪烁着记忆碎片的影像切片……这些元素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被精心编织成一个关于失效、痕迹、身体介入与技术挽歌的复杂剧场。8月23日,位于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拂尘庵美术馆和位于泰晤士小镇的YOUNG美术馆同时推出刘杰的同城双个展“插卡”,60余件由工业残骸构筑的艺术作品一同亮相,在百余名当代艺术家的见证下,仿佛举行了一场庄重而深沉的“失效仪式”,让无意义的物品再现灵光,重获新生。
从边角料到手写稿,每一件作品都见证了他的深度思考
在古色古香的拂尘庵美术馆,一块看似随意靠墙放在地上、蓝色背景中提示“请插卡”的显示屏拉开了展览的序幕。第一眼看到它,几乎所有人都会发出“系统坏了吗”的疑问,其实这恰恰就是“插卡”的意义所在,真正的永恒,或许就蕴藏在承认短暂与失效的勇气之中。
在摩登雅致的YOUNG美术馆,参观者进门就会被一组密密麻麻且参差不齐的方形钢管惊到了。它像极了承载着我们生活的繁华都市,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却互不相干,这组名为《阈》的作品既代表门槛,又隐喻界限。二楼的作品更加精彩,废弃的水泥下水道盖子直接上墙就成为名为《收集》的作品,刻字后废弃的石材放在美术馆里就成为当代艺术《空档》……
刘杰是一个很念旧的人,在他看来,每一件作品打磨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都是伟大艺术的见证者,而他画过的每一张手稿,签过的每一张进货单、发票也见证了他熬过的每一个夜晚、度过的每一个难关,它们都值得永远珍藏在记忆中。
此次“插卡”主题,暗示一种开始:进入、打开、输入、支付、准备对接……它与作品《屏目》的信号构成了一种“对话”。“假如你很期待这种‘对话’,便正中艺术家的下怀。因为当‘插卡’无法连接任何系统、当接口彻底沉默、当机器的轰鸣归于寂静时,全新的‘灵光’便开始幽幽闪烁,这‘灵光’弥足珍贵,足以疗愈每一颗迷茫的心灵。刘杰就是这‘灵光’的守夜人。”YOUNG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惠书文说。
从修车工到当代艺术家,他卧薪尝胆20余年华丽转身
“YOUNG美术馆开馆四年来,还没有哪一个艺术家的个展像刘杰这样,能一下子吸引这么多当代艺术家同一时间过来观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半个上海的当代艺术家都来了。”惠书文感慨道。
刘杰1983年出生于山西朔州一个农民家庭,20多年前只身一人来到上海闯荡,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从修车工起家,一步步开设到如今拥有4000平方米的艺术工厂。确切地说此次双个展之前,在活跃于上海的大部分当代艺术家心目中,刘杰还都只是一名够义气、肯钻研、手很巧的工厂的老板,无论多复杂的雕塑、综合材料艺术作品,只要艺术家给出创作思路和制作方案,刘杰都能把它们变为事实。他在帮无数艺术家完成自我超越的同时,自己也悄然成长为一名当代艺术家。
开厂十余年间,刘杰服务过的知名当代艺术家不胜枚举。前有中国当代艺术巨匠黄永砯,近有中国最早从事抽象绘画的艺术家申凡、香格纳画廊艺术总监施勇、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郭工、当代艺术评论家金锋……“能来的都来了。”艺术家杨纪文说,“一方面是因为刘杰人缘很好,对待每一个人都很真诚,另外一方面就是大家都很好奇,想看看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工厂老板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
作品就是最好的宣示,他在与各路当代艺术家交流中获得了深刻的思维方式,他在帮艺术家们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也熟悉掌握了每一种材料的属性。如今的刘杰,已然破茧成蝶,一鸣惊人成长为一名让人刮目相看的当代艺术家。从修车工到艺术工厂老板,再到如今用工业残骸吟唱技术挽歌的创作者,刘杰用整个青春年华完成了一场沉默而壮丽的蜕变。他的作品不仅是材料的重生,更是自身生命经验的淬炼——那些被遗忘的边角料、废弃的接口与失效的屏幕,恰恰映照出当代人共同的精神困境与修复渴望。这场当代艺术视觉盛宴不仅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崛起,更揭示了一种创作哲学:在技术狂奔的时代,唯有俯身拾取断裂处的微光,才能真正抵达永恒。刘杰的“插卡”,插的是现实与诗意之间的密钥,重启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失语已久的灵光。
记者:贾丽 俞悦琦 实习生:孙浙琳
编辑:沈莉娜 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