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推介丨琴音奏响校园曲 以美育人润心田——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湘佳永兴学校手风琴艺术教育实践
更新时间:2025-08-27 16:53 浏览量:1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湘佳永兴学校创办于2021年,是当地规模较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以来,学校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与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规范化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特色,坚持“五育”并举。自2022年起,学校积极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致力于破解“缺条件、缺师资、缺课程、缺评价、不均衡”五大美育困境,通过推广手风琴艺术教育,携手乡村学校共建美育共同体。2023年,学校成功申报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依托手风琴课程提升乡村孩子音乐素养的实践研究”。经过3年多的实践探索,学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美育新路径。
“三源共济”破难题,多方聚力强基本
学校从解决“缺条件”的美育困境入手,在“湘佳手风琴美育浸润”项目中采用“政府部门主导+公益赋能+区域共享”“三源共济”模式。一是政府部门主导奠定基础。2021年,政府部门投资为学校建设了44间功能教室、37间特色教室、6间标准化音乐教室,奠定了手风琴教学的硬件基础。二是公益赋能解决难题。学校收到湖南湘佳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爱心企业捐赠的资金,设立了手风琴专项教育基金,并收获企业捐赠的手风琴111台,通过分组教学、轮换使用等方式,为2500余名学生普及手风琴课程。三是区域共享促进均衡。学校先后向石门县内6所乡村学校捐赠教材,线上共享200余个教学视频,联袂组织演出,形成了“县域美育共同体”。
“三师联动”强力量,协同共进助发展
学校通过实施“高校专家+公益导师+校本教师”模式,培养手风琴教学力量,化解“缺师资”的美育困境。一是高校专家引领。学校邀请浙江大学幼教中心退休教授张曙亮来校义务支教,聘请36名全国手风琴专家为客座教授,并与四川音乐学院联合建立了手风琴教学实践基地。二是公益导师助力。学校邀请石门县手风琴爱好者叶金娥和她带领的老年大学教师团队以及退休干部王渊渊、史芒等分别到石门县内部分山区小学与幼儿园开展手风琴义务教学。三是培育校本教师。学校为全体音乐教师采购了手风琴,由退休教授张曙亮为全校音乐教师开展集中培训和课堂教学指导。目前,学校已有7名义务支教的高校教授、29名手风琴教学公益人士和10名本校培养的手风琴教师,有效解决了师资问题。
“三点发力”建体系,赋能美育促教学
为纾解“缺课程”的美育困境,学校构建了“标准化探索+本土化实践+数字化赋能”模式,健全手风琴教学体系,形成了有课程计划、有课节设置、有校本教材、有训练乐团、有专业教师,线下线上共同推进的教学局面。一是标准化探索。学校制定了《湘佳永兴学校手风琴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起步、发展、成熟三阶段手风琴教育普及和特色发展的目标。二是本土化实践。学校开发了覆盖各年级的校本教材,选编了《手风琴乐团练习曲集》,每周开设手风琴课,同时按“每个年级一个团”的模式构建手风琴乐团,采取“每日课后服务集训+周末线上打卡”模式,强化手风琴教学与训练。三是数字化赋能。学校建立了包含专家示范视频、学生展演录像等的手风琴教学资源库,通过“湘佳琴缘”微信群和学校微信视频号共享至县域学校。开设“每周之星”微信视频号展示专栏,传播优秀学生的表演视频,全面展示分层教学成果。
“三维评价”激动力,音乐大赛展风采
学校建立了“过程性评价+表演性评价+竞赛性评价”模式,解决“缺评价”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琴动力。一是过程性评价。学校通过课堂记录、阶段性测评了解教学效果,并将美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在期末组织实施全员艺术素质测评。二是表演性评价。学校通过举办“湘佳有约,赓续琴缘”手风琴音乐会、校园手风琴艺术节等活动,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三是竞赛性评价。学校组织学生组队参加各级赛事,从2022年起,学生参加了多项手风琴赛事,累计获得国家级别奖项150余项,充分展现了教学成果和学生风采。
目前,学校小学部已经形成了人人学习手风琴的浓厚氛围,手风琴学习人数超2500,在全国中小学中名列前茅。2025年6月,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果被权威媒体报道。
“内联外拓”扩影响,形成美育共同体
针对“不均衡”的美育困境,学校建立“内联乡校+对外辐射”的推广模式,形成了山乡美育共同体。一是内联乡校。学校将美育经验推广到6所乡村学校,并通过捐建手风琴教室、定期组织县域内手风琴教学研讨活动等形式,逐步缩小城乡美育差距。二是对外辐射。学校的项目主持人赴衡阳等地开展教师培训,推广手风琴教学模式。同时吸引常德等地的学校来校考察交流,形成示范效应。2025年7月,手风琴美育成果入选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
湘佳永兴学校以手风琴为媒,成功探索出一条激活乡村美育的创新之路,为山里孩子播下了音乐的种子,滋养了他们向美而行、和美成长的人生。